孫麗欣 姚新 陳娜 李明睿
【摘 要】目的:通過調查長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本科在校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并從分析其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等相關影響因素著手,調查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的差異。方法:通過自制一般資料問卷和Nkongho關懷能力量表,對我校300名護理本科學生進行橫斷面問卷調查。結果:我校護理本科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各維度得分顯著低于國外常模(P<0.05)。結論:我校本科護理學生整體人文關懷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護理學院應加強對護生人文關懷的培養,構建護理人文關懷教育體系,創立良好的人文氛圍以增強學生的關懷意識和關懷能力。
【關鍵詞】護理;人文關懷;本科學生
護理人文關懷即護士在實施護理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將內在的人文素養逐步轉化為外在的位患者服務的行為與能力,在護理界中被認為是一種工作態度,亦或是其他相互之間具有關聯的復雜性為[1]。美國普渡大學中護理系教授杜友蘭對護理與人文關懷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明確說明:人文關懷為一種人特有的性質,屬于倫理章程范疇,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人際關系,同時也是護理介入,可以說倘若沒有人文關懷,就沒有護理的存在[2]。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人文關懷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大,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進行重點培養,已經成為當今護理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本研究通過對我校護理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從而得出結論,期望可以為提高護理本科是人文關懷能力提供參考意見,為培養綜合型護理人才打下夯實的基礎。
1 研究對象
根據研究情況,按照隨機便利抽樣方法,選擇了長春中醫藥大學2015,2016和2017級護理學院本科的在校生,排除不愿合作的學生。樣本量計算:根據問卷總數的5-10倍,共納入300名護理學生,其中包括35名男生,255名女學生,124名獨生子女,176名非獨生子女和108名學生干部。
2 研究方法
2.1 調查工具
調查問卷共分2個部分:1.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級和是否為獨生子女等信息;2.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采用具有0.925的Cronbach'sa系數和高信效度的量表。由紐約城市大學護理學教授Nkongho編制,本研究采用CAI中文版[3],其中包括三個方面:認知,耐心和勇氣共37個條目。認知14個條目,即對自己,他人及周圍環境的了解程度;耐心10個條目,即耐性和韌性;勇氣13個條目,即積極關心自己,他人和處理未知情況的能力。采用Likert7級評分制,從“完全反對”到“完全贊同”分別賦1-7分,總分37-259分,分數越高,表示關懷能力越強;國際護士關懷能力評分標準:CA1>220.30分表示人文關懷較高,CA1<203.10分表示人文關懷較低[1]。
2.2 調查方法
由研究組成員親自發放問卷。在問卷發出之前,向被調查者解釋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并指出填寫調查問卷時的注意事項。共發出問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275份,有效率91.67%。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
3 結果
3.1 我校護理本科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
結果見表一。
4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校護理本科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平均得分為189.56±19.78,認知維度得分74.85±8.36,勇氣維度得分65.14±9.13,耐心維度得分58.31±6.74,雖此調查結果略高于國內學者馬語蓮,郭慧芳等研究,但總體來說,總分和各個維度的得分都低于國外常模,標準差相對較大,說明個體之間的人文關懷能力水平較不穩定。 大多數護生的能力還處于中等水平,高低水平的比例較小,表明大多數護理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這表明除了在學校學習外,學生還應主動使用其他方法,如閱讀醫學人文書籍,撰寫實習日記,組織角色模擬活動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以提升人文素養和提高人文關懷能力。
學校可針對性增加班級文化活動,建立和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進行班級集體建設,營造和諧的群體氛圍,發揮群體互動效應,發揮群體向心力對成員的影響,使他們形成開朗、樂觀的人格,幫助他們建立和諧的關系,并改善他們的人文關懷能力。
目前,課堂教學也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提高護理本科學生人文關懷能力要從課堂教學開始熏陶,提倡護理教育者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 不斷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逐漸改善重專業、輕人文的陳舊思想與觀念。例如,可以通過由教師與學生組建人文關懷小組,采取角色扮演以及情景表演等諸多活動,促進師生互動,增強彼此關懷;通過講故事、記錄關懷日記等方式,逐步引導學生關注并意識到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對學生產生影響,從而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優良品質,改善傳統道德品質教育中說教為主的教育弊端。
參考文獻
[1]Watson J. 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M].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l979:254.
[2]杜友蘭.護理理論與實務的應用[M].臺北:華杏出版機構,2002:5-6.
[3]黃行芝,劉義蘭,楊春.關懷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