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新花
摘 要:精彩課堂是教師對各類教學資源有效管理動態生成的課堂。自然,精彩課堂離不開教師對“錯誤”資源的有效管理。教師能巧妙設置“錯誤”、善于捕捉“錯誤”、適時糾正“錯誤”,那么就能變“錯”為“寶”,讓“錯誤”演繹數學課堂的一道美麗風景。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能采擷到別樣的自主有效。
關鍵詞:錯誤 采擷 自主 有效
精彩課堂是教師對各類教學資源有效管理動態生成的課堂。自然,精彩課堂離不開教師對“錯誤”資源的有效管理,因為“錯誤”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在學習路途中蹣跚行走的學生們。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師能用一種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犯下的“錯誤”,巧妙設置“錯誤”、善于捕捉“錯誤”、適時糾正“錯誤”,把錯誤當成一種難得可貴的資源,那么就能變“錯”為“寶”,點“錯”成“精”。不僅能讓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課堂上還能采擷到別樣的自主有效。[1]
一、巧妙設“錯”——催生自主,孕育有效
嘗試錯誤是學習的基本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設計的一些“錯誤”,可以讓學生陷入其中,激起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經過反思,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目的。更能拓寬學生的思維,從而孕育課堂教學的有效因素。[2]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除法的簡算》時,課始,老師教學了1500÷500。根據商不變性質1500÷500=15÷5=3,經驗算發現結果正確。然后教師讓學生獨立嘗試1700÷500的計算。學生普遍寫成1700÷500=17÷5=3……2。這一錯誤的答案讓學生陷入了深思,也為正確的答案的得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學生經過認真思考,積極探究,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并明白了“商不變,余數變”的道理。正是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呈現“錯誤”,讓學生泛起了漣波,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課堂上教師的有意“出錯”,能有效地調節教學氣氛,讓原本可能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經歷過程往往比獲得結果更可貴,哪怕這個過程是錯誤的,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呈現“錯誤”,觸動學生的好奇心,泛起了他們思維的漣漪,激起了他們的主動探究。課堂上教師的有意“出錯”,不僅有效地調節了教學氣氛,讓原來可能淡無奇的課堂豐富生動起來,變得更加精神,而且這種“錯誤”的教學活動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互補學習中呈現出的是思維的一份靈動。
二、善于捕“錯”——發揮自主,演繹有效
英國一位心理學家曾講過:“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沒有錯誤的課堂不是完整的課堂。教師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需獨具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對于這些錯誤資源教師需更機智地進行判斷篩選提煉并善于小“錯”大做、將“錯”就錯、借“錯”發揮,因勢利導,那么一個個絕妙的教育契機就掌握在手中,發揮學生自主,從而演繹課堂教學的有效。
1.將“錯”就錯,釋放疑點
課堂中的錯誤通常是形形色色的,有時學生的回答或解決方法出現明顯的錯誤,但卻沒被其他學生覺察。教師可采用不直接點破,而是順勢進行巧妙引導,順著學生的思路,最后他們會感到無“路”可走,從而真正認識到一條“死路”,會回過頭來重找原因,這樣錯誤也就不攻自破。將“錯”就錯,充分暴露學生疑點,讓學生錯得明明白白,改得踏踏實實,演練別樣的有效。
如:在另一個老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把長方形稍一拉變成平行四邊形后,問:“你知道現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嗎?為什么?”讓教師始料未及的是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仍是8×5=40(平方厘米),個別學生還慷慨陳詞,因為兩條鄰邊還是8厘米和5厘米。無疑,已有的“長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基礎局限了學生視野,這的確就是學生看起來似乎有些糟糕的實際思維,從中,我們能窺見學生的疑點解決的重要性。學生試圖運用已有的“鄰邊相乘”舊知識解決新問題,說明“遷移”的數學思想已深入學生的心靈,可是課得繼續呀!怎么辦?真是急中生智,該教師一聲不吭,微笑著一拉,再拉,拉到幾乎上下鄰邊時,故意提高嗓門問,“那照你們的想法一定還是五八四十吧?”這時,有的學生搔頭抓耳,有的面面相覷,還有的竊竊私語,不對呀!明明接近了0呀!
學生錯誤“錯”得順其自然,而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產生的探究欲望是強烈的,這因為新舊知識的干擾,加上感知事物的年齡特點,所以就是將“錯”就錯帶來的價值,不但釋放了學生的疑點,并給該課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有人說過:“教室——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是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的,是學生走向成就的印記,是學生探究知識的標志,更是學生產生知識疑點時的顯現。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讓學生的疑點得到釋放,教師可將“錯”就錯,這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一種挑戰。[3]
2.借“錯”發揮,突破難點
所謂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也可說是因學生原有數學認知結構與學習新知之間不協調而產生的。教學難點時,學生易出現錯誤,教師要善于捕捉到此類錯誤,借“錯”發揮,突破難點。[4]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學生初步感知1/2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張圓紙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占 1/2”。結果學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教師沒有簡單做出評判,而是組織學生進行了辯論。老師問:“認為這道題正確的同學請到我的左邊排好隊,認為是錯誤的請到我的右邊排好隊”。于是全班學生走到臺上,分成左右兩隊。“你為什么認為是正確的?”“你們又為什么認為是錯誤的?”學生進行了辯論。真理越辨越明,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也紛紛明白了怎么樣分才是1/2。
學生一開始的錯誤是受年齡的局限,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學生的辯論,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辯論的過程中,好多學生紛紛改變主意,走到了老師的右邊。一句本身錯誤的話在這歡樂而激烈的辯論中逐漸清晰明了,知識的難點重點突破了。
三、適時糾“錯”——促生自主,成就有效
“適時”即在學生練習過程出現錯誤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指導。在學生犯錯誤最需要指導時,教師要不失時機的給予學生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得到最大的效益。
例如 :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老師問:“有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學生的答案比較集中于“銳角三角形”。老師隨之展示露出一個銳角的三角形,分別是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并向學生講解鈍角三角形中有銳角,直角三角形中也有銳角,銳角三角形則更特殊,三個內角都是銳角。所以應該是三種情況都有可能。學生比較集中地出現銳角三角形時,這樣的錯誤說明學生對于角的分類已有一定的認識,至少明白銳角三角形中必須是三個銳角。只是對鈍角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的其他角也有銳角不是很清晰。此時就是最佳糾錯時間。如果繼續讓學生討論交流也未嘗不可。但未明白的同學也許會在以后的判斷中也會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又將遺忘,再加一些學困生在知道答案后,不一定能徹底的接受。但如果通過教師及時演示糾錯,促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為這令人難以猜測的答案而吶喊,課堂也因這一幕增添了不少精彩,成就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學生可以研錯探錯,探悟真知。教師獨具慧眼,關注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出錯體驗,運用教學智慧把課堂“錯誤”變成促成成學生自主參與的一種美麗,一種成功,激發了課堂的活力,真正做到讓“錯誤”演繹數學課堂的一道美麗風景,采擷教學有效的美麗果實!
參考文獻
[1]王順賓·《善用錯誤資源構筑精彩課堂》·《小學數學教育》,2012年第11期第21頁.
[2]徐晰·《讓“錯誤”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2年第4期第48頁.
[3]周明·《錯誤——課堂互動生成的重要數學資源》·《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2年第7期第44頁.
[4]俞英·《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2年第12期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