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琴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小,還不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啟蒙。在小學階段,老師旨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的學生應該在學習中尋找興趣,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隨著教學水平的提升,老師創新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而情境教學法是有助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提高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著重探討小學英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和實踐。
關鍵詞:小學英語;情境教學法;素質教育;人才培育
小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人才,是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中,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并沒有設計很難的內容,主要希望小學生可以在小學階段有一個英語的啟蒙,提高學習興趣。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無法吸收難度很大的內容。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重視教學手段的多元化,讓學生融入課堂,積極參與。
一、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寓教于樂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下,我們更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要具有流暢使用英語交流和溝通的能力,而不是“啞巴英語”,這是一個人的表現力和交流能力的體現。在英語學習中,并不是只為了筆試,英語學習重視的是培育“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老師應該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課堂,主動去鍛煉自己的英語口語。
在上課的時候,如果課堂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這樣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效率低下,心理上會產生抵觸情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在小學英語課程中,情境教學的方式是指老師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課堂中,在設置的情境中進行英語對話。情境教學法就可以讓學生參與進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參與情境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內心不會覺得抵觸或者反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培養學習興趣。老師設計一個學生熟悉的情境,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更愿意去交流。因為我們在英語學習中、在課堂外很少接觸到英語,就會覺得有陌生感。學習英語和學習中文是一樣的,因為學生從小生長在一個完全是中文的環境中,就在潛移默化中可以說好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果在情境教學中給學生一個完全是英文的環境,這樣學生就更愿意開口說英文,也更加容易吸收知識。情境教學有很多形式,比如情景劇模式,設定劇本讓學生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覺得好玩和有趣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其英語口語能力。這個劇本就可以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比如小學生回家之后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電視這樣的情境,學生覺得熟悉的情境,使用英文對話的時候也會流暢一些。這種情境教學法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發散思維。
因為小學英語學習的內容難免會有一些枯燥,但是學習的過程是有趣的。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可以鍛煉英語口語,同時也可以在表演的時候促進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感情。在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更重視學生的英語口語,因為學生學習英語最終是為了可以用英語流暢地對話。在英語學習中,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使用英語的能力。小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績不是唯一,在學習中也應該重視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興趣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應該是枯燥的理論灌輸,更應該加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在現今信息技術的發展下,老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多媒體的幫助下,讓學生融入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寓教于樂,讓學生融入課堂中。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種方式讓內容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既可以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也可以參與到課堂,提高自身的英語能力。情境教學具有趣味性和實用性,類似于小學生經常玩的游戲。
在學習的過程中,情境教學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和游戲中找到一個巧妙的銜接點,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在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英語學習中會遇到一些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覺得難以開口。這樣的教學難點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中,每個單元都會有A和B兩個部分。而每個部分都有Lets talk(情景會話)這個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扮演情境會話中的成員對話。然后在B模塊有更難的一個部分是Lets learn(生詞),是生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把生詞運用到對話中,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了新的詞匯。學習方法的改善也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情境教學法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對于學習的興趣,培育創新能力。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有多元化的手段讓學生融入進去,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而口語能力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不局限于課堂中的學習,在課堂外也可以進行口語練習,在生活中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口語練習。
參考文獻:
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我們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