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婷玲
摘 要: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培養學生良好的圖形與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結合中高年級段北師大版數學教學的相關案例,探究了小學數學課程圖形與空間觀念教學的策略,提出如下建議:一、借助實物教具導入,找出圖形特征;二、引入電子教學手段,降低理解難度;三、強化數學操作活動,形成空間觀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高年級;北師大版
北師大版3~6年級數學教材中涉及圖形與空間觀念的部分包括:“觀察物體”“周長”“圖形的運動”“面積”“線與角”“方向與位置”“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軸對稱和平移”“多邊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長方體”“確定位置”“圓”“圓柱與圓錐”等。這部分內容在整個中高年級段數學教學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大難點。小學生認知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有限,圖形與空間內容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教”與“學”之間矛盾愈發突出。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受到,想要突破這種教學僵局,必須采用先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具體策略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借助實物教具導入,找出圖形特征
圖形與空間觀念的形成來源于對現實原型的觀察,學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幾何物體是一項重要技能。教師應當借助生活中的實物教具導入圖形與空間知識,學生在大腦中有了清楚的表象之后,他們慢慢就能學會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探究圖形特征。
“長方體”單元教學過程中,我從現實生活中的粉筆盒、文具盒、橡皮導入,要求學生觀察這些身邊觸手可及的事物,歸納長方體的特點。有人說道:我的文具盒一共有6個面,所以有6個面的物體都是長方體。又有人反駁道:那可不一定,你看老師的粉筆盒和我們的文具盒、橡皮,它們不僅僅是有6個面,而且相對的2個面可都是一模一樣的,這樣的物體才是長方體。不斷觀察比較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立體圖形的認知逐步加深。
二、引入電子教學手段,降低理解難度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毙W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有限,引入電子教學手段,不僅能將抽象的圖形與空間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又能降低理解難度,進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圖形的運動”單元教學中,在對“平移”這個概念進行講解時,我首先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出示了幾組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地鐵里面的滑動門、傳送帶、升國旗、風車取水等。然后又制作了CAI課件,在幾何畫板上展示了圖形平移的過程。形象生動的課件幫助學生順利理解了“平移”的概念,在“旋轉”概念的講解過程中,我又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慢慢在腦海里面建立了空間觀念,這節課的教學非常順利。
三、強化數學操作活動,形成空間觀念
課程標準又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圖形與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僅僅需要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更離不開學生切身經歷的操作活動。只有在親自摸一摸、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畫一畫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形成圖形與空間觀念。
“圓柱與圓錐”單元教學中,有關圓柱表面積部分的知識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圓柱側面積與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我準備了幾個紙質的圓柱,要求學生試著將圓柱拆開,看一看自己發現了什么。學生非常樂于參加這樣的操作活動,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他們拿出剪刀,小心翼翼動手操作起來。當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居然是一個長方形時,不少人都露出了驚嘆的神情,紛紛若有所思起來。由于經過親手操作,因此學生對于圓柱表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了直觀認識,不僅很快就記住了這個公式,還對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轉化有了深入認識。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強化圖形與空間觀念教學,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組織小學中高年級段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不僅應該采用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還要活化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建構對數學概念、定理、方法以及意義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數學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蔡匡清.小學數學中圖形與空間觀念的教學策略[J].小學數學參考,2011(9):80-81.
[2]李星云.小學數學教學培養策略之七: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策略[J].廣西教育,2008(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