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道敏 胡志勇 張重齊
[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信息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信息化建設的對策。信息化建設應建立領導管理機構,以梳理業務流程為出發點,加強信息化的總體規劃,并制訂科學的實施計劃,配以質量監督管理,同時加強信息化應用的推廣與持續性建設。
[關鍵詞]信息化;信息化建設;統一規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4.027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14-00-02
我國信息化建設起于20世紀70年代,經歷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信息化建設在各行各業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越來越重視信息化建設,為信息化建設做了組織機構、規劃、投人預算和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準備;第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信息化應用環境改善;第三,信息化建設較為全面,從辦公管理、運營支撐、戰略分析等幾個層面均有建設。特別是隨著國家提出了“互聯網+”的戰略方針政策,更為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撐,但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導致信息化應用的效果欠佳。
1 我國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應用系統繁多、信息孤島嚴重
隨著信息化應用的不斷深入,由于采取“有求則應”的方式進行信息化建設,逐漸形成多家服務商、多套系統各自為戰的局面,彼此間沒有使用統一的標準或接口,兼容性也存在問題,導致各個部門的信息數據都是孤立的,不能互相共享。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無法實現信息的及時共享和反饋,影響業務的順利開展;②多向采集與重復輸入,影響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③無法有效地提供跨部門、跨系統的綜合性信息,決策支撐只能是空談;④難以對業務全流程實施有效監控,不能及時發現管理過程中的問題。
1.2 功能建設重復、工作效率事倍功半
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同一功能在不同系統中均進行建設,造成功能上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資源浪費嚴重,且使用者需要在多套系統中使用,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不但未能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1.3 系統易用性差,智能化、先進性不足
系統的易用性是交互的適應性、功能性和有效性的集中體現,系統的易用性差主要表現在使用者無法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同時,操作煩瑣,不但不能減輕工作負擔,還會增加使用者的負擔。此外,系統對使用者沒有任何吸引力,導致使用者對系統使用意愿不強。隨著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相繼出現,信息化建設未能及時進行調整,在智能化、先進性上存在不足。
2 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管理、業務、人員和信息技術等各個層面,為確保信息化建設能夠有效實施,需從領導參與重視、梳理業務流程、總體規劃與實施、系統應用推廣以及信息系統持續性建設等多方面著手,以確保信息化建設的準確性、先進性及智能化。
2.1 提高高層管理者的認識
高層管理者參與是信息化建設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是信息化起步與成功的關鍵。因此,高層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建設項目是一項變革的系統工程。推進信息化建設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在學習、研究和應用先進管理思想、產品設計和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加快全面創新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努力促使管理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高層管理者的認識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建立信息化領導管理機構,實施“一把手工程”;②深入理解信息化建設總體目標,全程參與決策;③在信息化建設工作中提供充足的支持。
2.2 深度梳理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者相互作用的活動,其具有重復性、目標性、有輸入、有執行以及有輸出,梳理業務流程能夠更好地理解業務流程,更好地挖掘業務需求,更好地將業務需求向IT需求轉化,使業務流程與信息化建設更加契合。
梳理業務流程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建立專門團隊,明確工作目標,制訂流程梳理實施計劃與預算。同時,高層管理者應充分授權,確保團隊能夠順利開展工作。②明確信息化建設目標,實現流程全面調研。進行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明確總體目標,只有明確信息化建設總體目標才能有目的地開展流程梳理工作。流程調研首先要摸清摸透現有的流程,深入了解自身的運營模式,總結流程準則。③在現有流程的基礎上,實現流程提煉。本階段要求有完整的流程圖并清晰地描述各個流程所涉及的部門、職責、人員以及數據等,定義工作規范,明確流程控制點,使提煉出的流程能夠與信息化系統高度融合。
2.3 加強總體規劃與實施
信息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信息化的總體規劃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綱領和總體指向,是信息系統設計和實現的前提與依據,必須重視和加強信息化建設的規劃。從全局上把握信息資源建設的方向及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信息化的總體規劃。
2.3.1 明確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和整體需求
根據政府、企業、學校和醫院等不同行業的特點以及自身特點,明確制定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并圍繞總體目標進行分步實施建設。信息化建設的整體需求要從戰略層面、運作層面以及技術層面等不同層面整合提出需求,需求分析必須具備完整性、正確性、可行性以及必要性,通過對需求獲取、分析、驗證和變更等過程管理,形成完備的信息化建設整體需求。
2.3.2 進一步明確組織架構中各個部門的職責
進一步明確組織架構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職責分工、相應的流程和責任,職責劃分確定后,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執行,確保信息化建設能夠順利實施。
2.3.3 信息化總體架構規劃
信息化總體架構規劃采用分層規劃,其在邏輯上比較清晰,同時易用性與可擴展性強。基礎總體架構主要包括應用平臺、共享數據中心、系統服務、操作系統、服務器與終端、基礎網絡、系統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共同組成信息化建設的基礎體系架構。
2.3.3.1 信息化產品技術選型
信息化建設中涉及眾多的軟硬件產品,正確的技術選型關系信息化建設的成敗,因此要根據總體目標與整體需求,從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以及可擴展性等維度,選擇合適的產品,從而降低信息化建設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風險。技術選型整體流程可劃分為產品調研、對比分析、關鍵技術驗證和原型驗證等階段,通過有組織的技術選型流程,保障技術選型的正確性。
2.3.3.2 制訂實施計劃,并嚴格執行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程,為保證工程能夠順利實施,必須制訂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一方面要從組織上進行落實,成立強有力的項目領導小組和經驗豐富的項目實施團隊;另一方面要制定嚴格的實施進度表,明確各里程碑的時間,同時制定工作原則,以指導項目的全面實施。
為了有效地保證信息化建設的質量,整個系統建設的全過程劃分為準備、設計、開發、實施和運行階段,每個階段完成相應的任務,輸出相應的成果。同時,要制訂詳細的項目管理方案,包括項目組織管理結構、項目范圍管理、項目進度管理、項目風險管理、質量管理計劃、配置管理、文檔管理以及人員管理等,確保信息化建設項目能夠順利實施。
2.4 加大信息系統應用推廣
信息系統完成上線從工作角度只能說完成了任務的50%,從成效(產生價值)的角度講,只完成了1%,系統使用的好壞才是衡量信息化建設的根本標準,因此系統的應用推廣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系統宣貫。提煉系統亮點,進行視覺設計,制作宣傳手冊等材料,通過交流會、宣傳欄、郵件等方式,加強系統宣貫。
(2)組織系統培訓。為確保系統投入使用后,能夠穩定、良好地運行,達到預期的建設目的,必須對管理人員、使用者等相關人員進行全面、細致的培訓,使各類人員能夠獨立使用、管理、維護系統,保證系統能夠正常、安全運行。通過系統使用培訓,使各類人員得到日常工作需要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經驗,從而保障整個系統穩定運行,使人人懂得系統的操作與使用,切實保障信息化系統能夠得到廣泛利用。
(3)通過多種渠道與用戶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內部App、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建立用戶溝通渠道,收集用戶使用過程中的意見以及建議,同時也可通過該渠道快速解決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此提升用戶的參與程度。
(4)制定相關的制度。系統推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定要有相應的制度措施來約束和配合,否則系統是一套,實際工作又是另一套,系統和實際工作不匹配,這樣不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會降低效率。
2.5 加強信息系統的持續建設
信息化建設的概念是動態的、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信息化的推廣應用,必然會出現用戶感知降低、數據增長迅速、流程逐漸不契合等問題,對于出現的各種問題,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解決。
加強信息系統的持續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持續性的改變交互界面,用以提升用戶感知度;②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以應對迅猛增長的數據,更好地提供應用服務與決策支撐;③隨著應用的深入,業務流程與信息化出現不匹配時,必須及時調整業務流程或系統流程,以避免降低工作效率。
3 結 語
我國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國各行各業競爭力的高低、發展的快慢以及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下來。雖然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相信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主要參考文獻
[1]周宏仁.信息化藍皮書: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蔣東興,袁芳,劉啟新,等.信息化頂層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3]范玉順.i時代信息化戰略管理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4]趙云合.信息化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