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娣
摘 要: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交流越來越密切,英語變得越來越重要。對英語的研究的重要性日趨顯著,文章從對比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的各方面進行對比研究,研究并處理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實現相應的語際轉換,進而加深我們對英語的比較和認識,進一步可以培養學生的轉換能力。
關鍵詞:對比語言學;比較語言學;區別;啟示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2
對外貿易在我國蓬勃發展,這與我國經濟的多維度不斷努力密不可分。與此同時,不可置否 對英語的認知是提高中國綜合國力與軟實力發展的直接動因之一。對英語認知的實際需要促進了對比語言學產生的必要性,相反,對比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又可以用于實際生活中。本文通過對對比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兩者的發展史和對比研究,把母語同外語之間的相同點作為基礎,把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點作為對英語認知的核心。
簡言之,兩者的區別在于:母語同外語之間在異方面的轉換。
一、對比和比較語言學的理論發展
梅耶認為比較是建立語言史的惟一 方法。眾所周知,比較和對比既相互聯系又各有不同。其中比較強調其相同,而對比強調其差異。早期比較研究者特別注意的是梵文與其他印歐語言在屈折 和派生詞形方面的比較。比如,葆樸的《論梵語動詞變位系統:與希臘、拉丁、波斯和日耳曼語的比較》,以及后來本菲的《語言學史和德國的東方歷史比較語言學》及威廉·馮·洪堡特則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比較方法的研究上,通過比較,得以確定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他強調“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的論斷。他強調語言的創造性,人類能產出無限的語言,僅憑自己有限的規則。除此之外,他還強調“每一語言里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這些觀點影響深遠。與此同時,對比語言學是 1941年沃爾夫在他的《語言與邏輯》一文中第一次使用的。毫無疑問,在英語教學中,兩者皆以母語為基礎,與此同時,促進學生的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對外語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對比語言學的概念界定
對比語言學它是運用對比的方法研究不同語言之間異同的語言學分支學科。具體講,這一學科的目的是通過研究和比較不同語言來揭示相應語言系統所有層級上的異同點。
與此同時,對比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兩者是既相同又相異。
從整體上講,比較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歷時變化,以不同語言體系為研究內容,研究各個語言體系之間的關系,闡明不同語言不同的體系和特點,進而建立出內在關系的譜系關系,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有關領域[1];與此相反,對比語言學則研究兩者之間的不同點,通過分析不同的語言體系,指出它們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義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此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得出造成這些異同的哲學、心理學或邏輯學根源。由此看來,兩者既存在既相同點又存在不同點。
三、對比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和范圍
縱觀各種國內外的文獻研究和調查,如洪堡特強調語言與民族個性間的相互關系,隨后拉多[2]強調通過比較任何兩種語言和文化,來發現和描寫一種語言的使用者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碰到的問題。這對于教材編寫、教學測試及學習實驗具有重要的意義。之后,切斯特曼[3]則更強調語言功能對比,之后各大家開始強調將各種語言研究目標進行融合。
由此,可以得出這是一個不斷擴展、不斷深入的進程。從目標來說,國內外各項研究都體現的是一個由“理論目標到應用目標到綜合目標”的發展過程;從對比語言學的研究范圍來說,國內外研究都經歷了一個由“傳統語言學體系到區別微觀與宏觀到區別理論與應用到綜合進一個大體系”的過程。這是對比語言學研究目標上的深刻變化。
在研究范圍上,隨著研究目標的明確和擴大,研究范圍也在不斷的變化。
國內外研究的不同點在于:國外研究將重點放在研究的立足點,即出發點,克爾采斯佐斯基以“對比中立項”的分類為橫軸,以句法語義的分類為縱軸,構建了一個與前人不同的體系。切斯特曼[3]體系的最大特點是從意義出發建立他的對比語言學,并將其分成三個層級,分別是句子語義結構對比、宏觀語義結構對比和交互語義結構對比,雖然名字類似,但內容區別很大;而國內的研究學者將對比語言學視為高的學科,重視三個層次的思想。以上是潘文國[4]對國內外亦是中西方就對比語言學的目標與范圍作出的分析與總結。
四、對比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任務
眾所周知,對對比語言學的研究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僅與語言學的其他分支學科息息相關,而且還受研究工作的目的的影響。
眾所周知,“比較的方法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比較在對比語言學中都是永恒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種語言的特點只有通過與其他語言的直接或間接的進行對比和比較方能被認知,被明確,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更清楚深刻地認識所比較語言的異同點”[5]。
對比語言學既關注共性,又關注差異性。其研究的任務如下:第一,研究不同語言在所使用的方法上的相同與不同;第二,研究分析不同語言的不同特點;第三,直接與各種應用語言學相聯系,研究可以預見負面遷移,與此同時可以為我們學習語言提供較好的理論根基和可理解的來源;第四,為類型學和揭示語言普遍性提供材料。
五、結束語
對比語言學原稱為“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簡稱 CA),它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目的是對不同語言體系進行共時和歷時的 比較語研究,闡明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相異之處,隨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中去。比較語言學,又名歷史比較語言學,它通過科學的比較方法,對有關的各種語言進行各個層面例如語音等的比較,為了找出他們在各個層面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利用這門學科,不僅可以知曉相關語言的歷史發展進程。同時可以確定它們之間在結構上的親疏遠近關系,方便找出其來源,也可以對他們自身的特點進行詳細的闡明和研究。
研究表明,對比及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是語言學之間進行對比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對兩者語言學本身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為二語的習得提供理論基礎。第二語言的學習最根本的就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換,在交換的過程中,發現兩者的不同,將其進行歸納和整理,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對比和比較的兩種語言學的理論指導下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和分析下,對比發現外語和母語之間的差異和不同,可以對英語的認知和研究減輕和避免沒有必要的重復性工作,對后續進行更好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許余龍.對比語言學的定義與分類[J].上海外國語學報,1992(4) : 12 -17.
[2]Lado ,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3]Chesterman , Andrew. 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4]Krzeszowski, Tomasz P. Contrasting Language: The Scop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0.
[5]潘文國.對比語言學的目標與范圍[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25-31.
[6]張會森.俄漢語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