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霞
摘 要:“和諧”是一種境界,昭示著關系的融洽,“高效”是一種速度,意味著目標的實現。新課改形勢下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僅有的那和諧高效的40分鐘里,有的將學習的知識與課前課后的時間連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時間,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關鍵詞:新課改;和諧;高校
一、加強課內學習的指導,做到步步深入
1.在引入課題上下工夫,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
針對題目解讀文本,對于課題導入及釋題我都會做精心的準備。首先要對文章的題目進行分析,題目對于整篇文章的閱讀至關重要,能夠有效起到總體概括的作用。題目好像一篇文章的濃縮提綱,比如在教授《成吉思汗和鷹》這一內容時,題目中的“和”字能夠體現出一定的關系,體現著成吉思汗與鷹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指導學生來發現,讓學生認識到文章不光對成吉思汗進行了敘述,同時要關注“鷹”這個字所體現的內容,從而有效理清教學思路,從而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可以從“鷹”和“成吉思汗”兩個角度實施教學。兩條線行走,交叉起來必然構成美麗的教學圖形。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之后的教學又豈能達不到教師所期望的高效呢?
2.在初讀感知上下功夫,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感受和積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重視了語文的工具性,忽略了它的人文價值,使充滿人文情趣的范文教學索然寡味。初讀就是對文章語言初步的直接感受,但是通過朗讀的方式能夠有效發現文章中那些形象、生動、準確的語言。
曾經聽過全國著名教師武瓊執教的《草船借箭》,武瓊老師的課把整體的教學中心放在了學生身上,促進學生去感悟、閱讀,增強興趣,提升能力,讓學生在簡單的閱讀當中來感受文章表達的內涵。
我深受啟發,在新的教學理念引導下,教師由傳統知識的傳遞者逐漸轉化為教學的合作者、引導者以及組織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與學生平等交流,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權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給予有效的指導,讓其在學習過程中來感受知識、提升能力。學著武老師的樣子,在本學期學習到《草船借箭》一課時,我做了很好的嘗試,如,在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時,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師:這么長的課文說了一件什么事?
生:沒有反應。(因對課文還沒有讀熟,課文內容較長,學生一時很難把握。)
師:文章寫什么,說什么,怎么告訴別人?大家看課題,齊讀。
生:草船借箭。
師:“草船借箭”說的就是文章的事,我要補充什么?
生:人物。
生1:諸葛亮草船借箭。
生2:諸葛亮向曹操草船借箭。
師:哪一個更好?
生:“諸葛亮向曹操草船借箭”更好。
師:課文中還說了誰?
生:周瑜和魯肅。
師:四個人物在一件事中怎么說?
生:周瑜叫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在魯肅的幫助下,第三天凌晨,利用當時的天時,抓住曹操的弱點,輕而易舉地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
師:了不起,這么短的時間內說出來,你很了不起!
師:同學們看怎樣歸納?既要找人物,又要找與人物相關的事,找人與事的表現或關系,這就叫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在我的步步引導下,由開始說不出到最后自己感悟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堂成了學生盡情施展才華的舞臺,語感能力的培養就有了可能。并且,通過初讀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理解文章的“語表層”,讓其對課文有一個總體的印象。在學生總結出“諸葛亮向曹操草船借箭”一句話時,我抓住時機,緊接著問:“課文中還說了誰?”“周瑜和魯肅。”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走一些彎路,又引導學生省時、高效地總結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為學生深入探究課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加強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
在教學當中進行審視,首先,理性地對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將每一個語言現象進行分離。其次,缺少了一定的課外閱讀指導和指導方法,有時甚至利用應試教育的方式來進行干預,最終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發現有效的學習方法,缺乏對語文的學習熱情,難以自主去尋找自己的學習方法。
鑒于以上原因,在本學期教學中,我針對每階段安排的教材,制定好合理的教學計劃。對于應學教材,教育學生通過學習達到感悟。對于課外精讀本,教育學生通過閱讀達到感知。我想是否還應該給學生增加一本課外讀物,課外讀物的主要作用是讓學生能夠憑著自己的感覺去閱讀和領悟,從而將語文教學有效延伸到學生的課外閱讀當中。
總之,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在閱讀教學中轉換自己的角色,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走出自己“需要”的這個小天地,走進學生“需要”的這個大天地,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大膽探索,進一步探索適合自己教學的新思路,適合語文教學的新思路,培養準確、鮮明、生動的文風。
由于筆者學識淺陋,教學經驗尚且不足,以上幾點是我在“探索建立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的途徑”的過程中的真實做法,闡述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漏,不管今后探索的道路上有多少風霜雨雪,我都會一如既往地努力,不對之處,懇請大家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