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軒
摘 要:通識能力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通識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與高等教育人才評價體系相輔相成。本文首先闡述了大學生通識能力培養的必要性,然后探討通識能力評價的必要性,在明確通識能力評價的核心要素及方法后,構建了通識能力評價體系的框架。
關鍵詞:通識教育;評價體系;人才培養目標;通識能力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71-02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在深度全球化的語境下,通識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外語人才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我國對外交流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強大學通識教育是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功能的必要保證。通識教育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可以使高校更好地實現教學功能。通識教育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寬口徑的專業人才,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此外,通識教育是專業學術能力在其最高層次的實施中所不可或缺的。當前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多地需要多元化的視角和跨學科合作,通識教育可以為學習者提供這種平臺和機遇。開展有效的通識教育評價是檢驗通識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途徑,通識教育評價體系與課程體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課程是評價的基礎與目標,評價是對課程的檢驗與促進,是改進的依據。因此,通識教育評價體系的研究也成為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研究領域。
一、大學生通識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通識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可以通過學習和教學習得這種能力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高校需要培養出具備就業能力的大學生。所以作為高校,應該思考如何有效分配資源,確保畢業生能夠具備這些技能。通識能力的具體分項能力,如智力或道德價值是十分復雜的,而且很難被界定。Barrie(2006)指出,課堂上不同的師生呈現了不同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充分反映了每個人對于畢業生的特征存在理解的差異。學術界認為通識能力應該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前就培養起來,并且認為這是一種個人的內在素質。哈佛紅皮書則指出通識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并且指出通識教育重視四方面能力的培養,即有效思考、清晰溝通、恰當判斷以及能夠識別和選擇不同價值的能力。
Barrie(2006)將學術界學者們對畢業生特征的界定,根據理解的不同,分為以下四類概念:一是學生應在進入大學時所具備的基本知識;二是對畢業生能力的有用的額外技能;三是學生能夠通過應用將學科知識轉換為技能;四是基于學科知識構建的綜合能力而非學習成果。后兩種概念中,畢業生特征是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基礎。也有研究表明,每個特定學科的認知文化影響了學術人員對一般技能的概念(Jones,2007)。因此,高校應充分發揮其評價策略和評價方案制訂的關鍵作用,即采用基于能力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通識能力的水平。此外,學生的表現并不僅僅根據所需知識的多少進行判斷,同時也要包括學習目標和學習活動。如有必要,應該建立一個概念框架來幫助理解學習活動與技能習得之間的關系。
二、通識能力評價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為終生學習做好準備。這意味著他們現在具備的能力能夠在未來自己工作中,發揮必要的作用,例如遇到復雜任務時,做出準確的判斷。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可以運用這些能力有效應對一些不確定和不可預知的情況,做出決策(Boud&Falchicov;,2006)。這些學者認為,當前大學環境下的評估任務具有以下特點:它們往往強調問題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模式;如果設計的學習任務過于碎片化會影響整體性評估,因為使用評分會導致學生更加關注分數。相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是基于社會建構的,通過日常活動開展,學習者必須確定他們需要學習什么。
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判斷哪些是好的工作,哪些是實踐的機會。學生們理解他們的元認知技能在大學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性(Jonhson,Archibal,&Tenembaum;,2010)。當元認知技能被整合到一門學科的學習中時,學生就必須得到恰當的反饋,從而清晰地理解高等教育需求。Wingate(2010)認為,學生們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導,目的在于提高他們的技能。他們強調了大學互動小組學習的重要性,認為通過正式的團隊合作練習或小組項目,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Biggs(2003)根據建構一致性的理論,闡述了一些觀點,即將教學、測試與課程目標結合起來,確保一致性。教師確保計劃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之間具有一致性。這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學習活動的改善和良好的評估標準對學習者來說是有用的反饋。
三、通識能力評價的內容及形式
(一)通識能力評價的內容
美國是在其高等教育系統中系統實施通識教育哲學的國家,但是縱觀美國高等教育評估的歷史,通識教育評價由于其組成成分十分分散,缺乏核心的焦點,導致其成為評價的難題。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評價正式起步于20世紀80年中期。10年后,美國大部分高校都啟動了有關通識教育成果評價的相關項目。每所高校都會明確自己的使命,對于通識能力的培養,高校是在使命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通識教育的目標,即人才培養規格。每所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都存在著差異,而且通識教育評價發展現狀也不盡相同,為此通識教育目標的闡述各具特色。此外,通識教育評價體系并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的,評估體系完善影響廣泛的有紐約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
根據對國外一些著名高校通識教育的研究發現,通識教育目標多是基于三個維度,知識、能力和素質。知識涵蓋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人文藝術知識以及本國的一些文化制度等;能力則范圍較廣闊,包含溝通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等;素質則多指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等。所以,評價通識教育能力,則是對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維度的評價。其中,知識、能力通過測評工具能夠容易測量,但是素質的評價卻存在一定困難,為此通識能力的評價更多以知識和能力維度為主。
(二)通識能力的評價形式
在開展通識教育評價過程中,國外高校出現了三種常見的評價形式,即聯合式評價、獨立式評價、針對性評價。第一種評價形式,通過各高校共同成立評價委員會,然后針對每個高校的通識教育情況進行聯合評價。評價委員會負責開發、制定評估方案,對各高校實施評估等系列活動。獨立式評價是指高校自己制定評價準則、設定測量目標,然后獨立開展評價。第三種形式是根據通識能力的知識和技能層面進行設計針對性的考試,評分方式參照所考內容,設計相應的評分標準。
通識教育的評價方法種類較多。既有量化的評價,如標準化測試,也可有質性的檔案袋評價,還有面試、訪談、問卷等方式。
量化的評價方法一般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通過標準化考試直接考察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美國的大學學術基本科目考試(CAAP)以及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的“學術能力檢定”(Academic Profile),這兩項測試就屬于標準化考試,考生參加考試后可以直接得到自己知識掌握水平的反饋。第二種量化的評價方式是通過一些技能測驗或者問卷的方式對能力進行測評,然后得出評價結果,這屬于間接評價,常用的工具還包括一些量規等,如批判性思維量規。還有一些高校,會根據已有標準化測試,制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評價工具。
質性的評價代表就是檔案袋評價。檔案袋評價方法對學生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為評價者,應該充分利用這種方法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作品是檔案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作為證據,充分反映了學生如何運用知識,以及從多元渠道整合信息,并且能夠充分反映學習的過程、質量、結果,即如何學、為什么學,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結果。反思在電子檔案袋的執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是實現了其獨特的目的。幾乎無一例外,學者們都一致認為,反思的過程是構成電子檔案袋的關鍵,因為反思能夠對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
四、通識能力評價框架的構建
(一)明確通識能力評價目標
通識能力評價目標是與其培養目標一致的,也就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化。具體應該包括:溝通能力、計算機素養、數學或定量推理能力、科學推理能力、人文素養、藝術素養、道德和價值觀等。其中,通識教育溝通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有效表達的能力,以及能夠接受信息的能力達到了大學水平。通識教育計算機素養目標是培養學生計算機技能,這樣學生能夠使用計算機和相關技術進行交流、研究、組織、存儲、獲得信息。通識教育的數學或定量推理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抽象的能力。科學推理能力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識教育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為了提高學生通過新舊知識信息的整合,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識教育的人文素養是提高學生傳承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通識教育的藝術素養是提高學生對藝術本質和價值的欣賞和理解水平。道德和價值觀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二)確立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實現評價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通識能力的評價方法既包括定性評價,也包括定量評價。通識能力的評價方法也應該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作為通識能力評價的重要形式,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及根據通識教育能力培養目標,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和形式,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學等,科學地分析、解釋和反饋評價結果,促進評價后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同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持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通識教育能力。促進學生自身通識能力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維度的全面發展。檔案袋管理或檔案袋評價是過程性評價采用的管理形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