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清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資助的運作不夠精準,育人的效果有待加強等不足。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完善動態資助、資助監督、資助跟蹤和資助回饋等制度來實現“精準資助”,有效發揮“資助育人”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精準資助;資助育人;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3-0200-02
在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2016年兩會期間,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就學生資助工作答記者問時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為目標,以建立“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為抓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不斷創新資助育人途徑和方式,努力開創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這條思路是在目前相對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的基礎上,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指明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借鑒“精準扶貧”的理念和做法,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在實現“精準資助”的同時,加強“資助育人”,以更好地發揮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作用。
一、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反思
進入21世紀,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經過1999年高校擴招后,在2002年就達到了高校毛入學率15%的奮斗目標,實現了從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跨越。國家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高校的毛入學率為42.7%,預計到2019年將突破50%,全面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國家對高校學生的資助體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2007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加上這些年的持續推進和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已基本上形成了“獎、助、貸、勤、補、減、免”一體的“混合多元”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為實現教育公平、確保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社會保障,促進了國家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認定標準不夠合理科學,認定結果不夠客觀公正。由于國家助學金包括困難補助帶有保障性質,它們的評審標準比較單一,加之國家助學金數額較大,就難免出現一些本身不貧困但通過不合理渠道取得助學資格的同學??傆幸恍W生無論是從本人的穿著打扮,還是從同學們反映的消費水平來看,根本稱不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卻也堂而皇之地享受國家助學金。其在補貼學生日常用度的情況下,能否產生正向的激勵作用值得深思。二是偏重經濟資助,忽視成長幫助。高校現在的學生資助工作主要還是圍繞資助的事務性內容展開,學生受助后的跟蹤、拓展工作只是零散地開展,尚未形成一定的體系。對于受到國家資助的真正貧困生,也有一些存在被動接受思想嚴重,奮發進取精神不足的問題,甚至對國家幫扶存在嚴重依賴傾向。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目前的工作還是以無償經濟資助為主,忽視了有償的激勵資助。雖然受助學生逐年增長,覆蓋面越來越廣,但資助資金的實際效益發揮如何是個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在“立德樹人”理念下,高度重視資助工作的與時俱進,在“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方面加大力度。
不少高校都認識到資助以育人為最終目的,不斷探索資助育人方式,創新資助育人工作思路,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資助育人模式。比如東華大學提出了“經濟保障、精神關懷、發展支持”三足鼎立的幫困育人模式[1]。吉林師范大學通過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建立起“中層領導——普通教職員工——學生黨員”三位一體的幫困體系,對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幫生活、幫學習、幫思想”的“三幫”措施[2]。南華大學形成了“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經濟資助為基礎、制度建設為支撐、文化培育為保障、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中心四基點”多維資助育人模式,對受助學生進行感恩文化、責任文化、誠信文化和勵志文化的教育[3]。這些做法有效地促進了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了資助應有的作用。但總體來說,由于缺乏剛性的制度規定,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工作還沒有引起高校普遍的重視,也沒有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必須通過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制度建設來改進。
二、完善高校學生資助制度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我國適齡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如何完善學生資助政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高校只有完善資助工作的相關制度,實現資助工作的常態化和規范化,才能大力推進精準資助,全面構建資助育人機制,實現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的工作目標。根據各高校的有益探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完善高校的學生資助制度。
(一)動態資助制度
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一般是以學年為單位,每年進行一次,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保證資助工作有序推進的同時,缺乏對情況變化迅速反應的靈活性。這種粗放管理模式不夠精細化,不適合現在精準資助的工作要求。根據受助學生的實際情況,必須建立動態資助管理制度。具體來說,就是要讓因為突發情況或特殊原因出現經濟困難的學生,能不受申報時間的限制及時得到資助。而對于有些正在接受資助的學生,因為出現諸如違法違紀、弄虛作假等行為而受到懲戒,停止或取消對他們的資助。比如筆者所在學校,對于因考試舞弊受到處分的貧困生,一律停止發放助學金;對于弄虛作假獲得資助的學生,一經查實,要求追回已發資金。有些高校規定對綜合素質考核不及格、考試成績嚴重掛科的貧困生也采取停止發放助學金的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可以考慮允許高校建立資助基金會的形式,來實現對資助工作的動態管理。
(二)資助監督制度
現在各高校在具體操作學生資助政策的過程中,還存在量化不夠,隨意性較大的情況。雖然,高校資助工作都有一套嚴格的操作程序,但是一些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學生的民意也容易被操縱,貧困生的認定結果不能完全服眾。問題的解決,一方面應該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探索建立量化評估指標體系,對受助對象進行科學評估和準確認定;另一方面應建立學生資助的申訴監督制度,由其他同學對受助學生進行監督,給確有困難又沒有受到資助的同學行使申訴權的渠道。對于受助學生,他們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對待資助資金的處理上,都是有明確的要求的,一旦他們違反了相關規定,其他同學就有權舉報。只有自覺接受身邊廣大同學的監督,受助學生才能加強自我約束,更好發揮資助的育人作用。教育行政部門在各級教育陽光服務中心也應該建立相關的通道,讓學生有充分表達利益訴求和反映問題的機會。
(三)資助跟蹤制度
高校的工作紛繁復雜,在學生資助工作上,普遍存在重資助、輕管理,重經濟、輕教育的現狀,往往“一助了之”。高校輔導員工作在學生管理的一線,他們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但是往往因為很多資助項目時間要求緊急,輔導員們因身兼數職、自身發展力不足等各種原因,無法高質完成工作,更談不上后續如何開展育人工作[4]。其實貧困生存在的問題不簡單是經濟方面的,他們在專業學習、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就業擇業上都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研究發現,高校貧困生在心理上具有先天的壓力,在個人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這些心理困擾也使他們產生了精神貧困的現象[5]?,F實要求必須完善資助跟蹤制度,形成學校資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各級團組織和院系輔導員分工合作的工作機制,針對受助學生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資助育人平臺和模式,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兩項能力”,對他們加強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三項教育”,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學院的各級黨組織也可以把對貧困生的資助跟蹤活動納入到黨員聯系群眾長效機制建設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資助育人中的作用。
(四)資助回饋制度
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接受國家經濟資助,享受公平教育權的同時,應不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履行一定的責任呢?這是一個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研究但還沒有取得共識的問題。但是必須看到,通過感恩教育,大部分受助學生都是心存感激、愿意回報社會的。在本課題組的網絡調查中,對于“你對盡己所能回報社會有何看法”這一問題,有242人選擇“從點滴小事做起,為社會多做貢獻”,占比84.32%;有16人選擇“把回報社會作為自己的人生規劃”,占比5.57%。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受助學生有回報社會的意愿,但是缺乏相應的組織,找不到實踐的機會,這與我國社會公益活動的大環境也是密切聯系的。當然也有一些受助學生面對國家的資助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傾向,在享受政策的同時更關注利益的爭取而忽視責任的承擔。如何通過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積極引導他們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需要建立資助回饋制度。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本著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不少高校倡導受助學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回報社會。有些高校通過鼓勵受助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協會、三下鄉、三支一扶等活動,來累計“感恩積分”記錄在冊;有些高校聯系社會機構給受助學生提供“義工”機會,并由接受服務的機構開具證明。雖然不能把回饋社會的表現作為大學生接受資助的必要條件,但是至少可以作為他們接受更多更好資助的充分條件,這無疑將促進資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發揮。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高校只有在現有的學生資助體系下,通過不斷完善制度,建立有效機制,在“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兩個方面有所作為,才能使資助工作更好地促進貧困學生的成長,更有效地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文偉,廖麗金,趙北琳.“人的全面發展”視閾下的高校幫困育人體系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2]邱忠信,李佳.愛心助學,情滿校園[N].吉林日報,2008-01-14.
[3]黃建美,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4).
[4]劉品希.高校輔導員貧困生資助育人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觀察,2016(6).
[5]潘梅英.高校貧困生精神貧困現狀及教育救助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