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偲偲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步發展,高中數學教學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教學模式不能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教學效率十分不理想。高中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身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因此,針對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認識進行研究,提出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方式;教學效率
在新課程教育體制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領域明確認識到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堅持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教育原則,從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已接近成年,心智已基本成熟,對外界新鮮事物有基本辨別能力,具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新課改對素質教育提出的需求。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礎[1]。
一、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認識
高中數學知識中的符號是抽象數學知識的概括,可以對運算規律和數量關系進行表示,為學生的運算提供便利。幾何圖形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體現高中數學知識的實際價值。運算法則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解決相關問題的基礎。高中數學不僅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模式,還可以將思考與計算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師要明確數學知識概念的意義,將其與教學內容進行緊密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許多學生面對復雜繁重的數學知識,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結合課本知識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展開教學活動,帶動學生思考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探索數學知識的動力,尋找適合自身條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體現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其綜合素質。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等比數列前n項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棋盤麥粒問題”等相關故事,對舍罕王無法滿足西薩·班·達依爾的真正原因進行思考探索[3],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講解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使學生可以利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提高核心素養。
2.結合生活實際發掘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過于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重點是使學生掌握課本教材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巨大的數學學習壓力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感到厭煩,學習效率十分不理想。在高中數學教育中,教師要結合課本教材內容,發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將生活實際與學習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不僅可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還可以提高生活質量,會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3“古典概型”時,教師在講述本節內容時,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向學生提出問題:中國福利彩票,是由01、02、03、04、05、…、30、31這31個數字組成的,買彩票時可以在這31個數字中任意選擇其中7個,如果與計算機隨機抽取的7個數字都一樣(不考慮順序),則獲一等獎,那么某人買彩票獲一等獎的概率是多少?使學生可以了解相互獨立事件的意義,會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公式計算一些事件的概率,通過對概率知識的學習,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將課堂知識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緊密聯系,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概率運算法則,了解相關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態度,提高數學核心素養,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其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成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高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期堅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價值,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參考文獻:
[1]羅龍英.關注數學核心素養概念植入學生心中:以“認識面積”為例[J].新課程(小學),2017(10).
[2]郭敏.再認識、再構建、再運用:基于數學建模核心素養的立體幾何復習教學[J].中學數學,2017(13):16-18.
[3]賁友林.在思維中學會思維:我對數學核心素養的一個認識[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版),2016(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