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江
摘 要:在現階段的高中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德育工作甚至關系到每個高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德育工作不可忽視。在德育工作的細致化實施過程中,高中歷史課堂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陣地。高中歷史涉及整個人類文明史,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歷史人物,重要歷史變革等對高中生德育工作均有良好的滲透效果。
關鍵詞:高中德育;歷史課堂;歷史教學;心理健康
一、發揮歷史教師個人作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學工具的革新,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和不斷探索才能將課程很好地表達出來,德育工作才能靈動地呈現給學生。此外,歷史教師也應該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在方向上引領學生。擁有正確世界觀的歷史教師應該對歷史唯物主義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擁有正確人生觀的歷史教師對待人生應該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不能將消極的情緒直接傳達給學生,擁有正確價值觀的教師應該對事物的真假、是非有明確的認識,尤其是不能在歷史課堂上歪曲歷史事實,對歷史進程持懷疑態度。只有這樣,歷史教師才能在課堂上不自覺地將德育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也會欣然接受。這樣的歷史教師才是真正將德育融會貫通的教師。最后,歷史教師應該多讀史書,讀史使人明智,更能讓歷史教師掌握豐厚的歷史材料,才能在課堂上靈活應對,以豐富的史料呈現出德育的內容,讓學生信服。
二、關注歷史課堂
1.將唯物史觀貫穿德育始終
唯物史觀是高中歷史的核心。唯物史觀關系到歷史的全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多次提到唯物史觀的重要性。拋開唯物史觀談德育無疑是空中樓閣,經不起推敲。“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如此看來,準確把握唯物史觀是高中德育的前提。德育最首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世界觀的養成必然要圍繞唯物史觀展開,幫助學生在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脈絡中,辯證地對這些方面進行分析,為今后學生的人生歷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2.從教材內容入手滲透德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并不是要求教師將愛國主義、唯物史觀等思想教育作為學科教學的內容,將德育內容上升到課堂教學的高度,而是要在不影響歷史學科教學內容傳授的前提下,將德育內容靈活、有機地穿插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學到歷史知識與培養能力的同時受到德育思想熏陶。”[1]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內容為德育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從大的方面來說,例如,人類歷史發展演變的歷程總是曲折和反復的,有時會有流血的變革和暴力的革命,以此告知學生,人生歷程也是如此,總是會伴有坎坷與挫折,教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再如,人類歷史上總是出現關鍵的歷史人物,教材經常會以圖片的形式展示這些人物,深刻分析這些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背景、人生經歷以及所做貢獻等方面,全面地了解歷史人物有助于學生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能夠更好地化解心中憂慮,能夠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當然,在講解歷史人物時,教師是關鍵。教師必須掌握足夠的史料,潛移默化、生動靈活地呈現給學生,死板的講授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筆者試圖從中國近代史的角度舉例,說明德育在歷史課堂中滲透的一個典型案例。
中國近代史是屈辱的歷史,是被國外列強侵略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尋求自強、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在這一段歷史中,中華民族的每個階層,每位同胞都在為拯救國家建言獻策。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苦難和流血,但這并沒有阻止中國人前進的步伐。戊戌變法中的“戊戌六君子”的流血犧牲;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奉獻一生的人生精力;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之日起,把解救勞苦大眾作為信仰等,近代史中有太多這樣的案例,為德育提供了豐富且生動的材料。通過對近代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以國家為己任,努力成為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的新時代合格公民。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說過:“歷史學習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而做人離不開對歷史宏觀的把握和細節的揣度。“高中歷史課極具人文價值,歷史教師應該把握住德育目標,滲透課程中的德育內容,使學生的整體素養得以提升,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2]尤其是近代史,不僅有國家屈辱歷史的悲情,也有英雄人物的救國豪情,其中的人文價值值得每一位歷史教師挖掘。
總之,歷史教學中包含著德育的眾多因素。德育是高中階段相當重要的教育環節,把握好歷史課堂與德育之間的有效銜接,在教師和學校的共同作用下,潛移默化地滲透于學生,其作用事半功倍。“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符合現代課堂教學實際訴求,對學生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3]高中階段的德育實施情況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歷史教師更加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朱根林.淺論德育藝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融合[J].中學教學參考(下旬),2011(12).
[2]李玉彬.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17(7).
[3]劉淑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路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