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董春盈 徐淑娟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工匠精神”的新內涵及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意義,提出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包括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五個方面。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工匠精神 路徑 人才培養
《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充分體現了我國要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乃至“中國質造”的發展戰略。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顯然,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適應“中國智造”乃至“中國質造”的新科技革命,在人才培養上對高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培育學生在職業生涯中應具備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從開始專業學習時就知道“工匠精神”,在專業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教育滲透,不斷樹立對職業的崇敬與熱愛。
1.工匠精神的新內涵
從古至今,“工匠精神”就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隱性財富。黃君錄[1]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尊師重教、授業解惑的師道精神。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時俱進,可以從三個方面解讀:(1)“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是指從業人員對待自己的工作具有責任心、敬業心、耐心及恒心。主要表現為愛崗敬業、對待工作具備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等品質態度。(2)“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能力,是指從業人員具備專業、敬業與樂業的特質。“工匠精神”中的“工匠”強調的是從業者具備專業技能與技術,“精神”則強調的是精益求精、兢兢業業的職業追求。(3)“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理想,是從業者追求完美的一種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三匠”:一是“匠心”,即愛崗敬業、追求卓越,具備創新能力,最終成為高素質人才;二是“匠藝”,即追求專業,最終達到高超的技藝;三是“匠魂”,即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堅定信念。(4)“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道德,是從業者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與情操,主要表現為敬業、專注、執著及誠實守信等。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要從職業態度、職業能力、職業理想及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教育滲透,使他們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追求完美,具備創新意識和繼續學習的能力,成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2.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意義
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意義要從國家、企業、高職院校、學生個人四個方面進行剖析[2]。從國家層面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計劃,必須在高職院校培養數億計的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從企業層面看,企業的長期發展不僅需要技術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是“中國質造”的靈魂所在,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與關鍵所在。從高職院校層面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要求高職院校應是國家未來工匠的搖籃。當前,面對“中國制造”背景下對高級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高職院校必須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這既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又是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現實需要。從學生層面看,具備“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的學生,更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也更能適應企業的發展和自身的發展。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從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態度及職業理想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引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有效舉措,有助于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3.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
3.1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
培養“工匠精神”的首要前提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理論教學方面,教師要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及學習者的特征進行分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需要與能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對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具備職業能力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教學方面,注重對學生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訓練,更快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高職院校要建設與培養學生高質量實踐能力相匹配的高質量的實驗室、實訓室及實習場地。同時,還應積極與企業合作,通過采用學校與企業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傳授職業技能,打造專業特色,為高職學生從技術能力到職業角色的轉化搭建成長平臺。
3.2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
在傳統觀念中,“工匠”僅是普通的手工勞動者,不受到社會的尊敬。政府應當通過政策引導,打破傳統觀念,重新認識與宣傳工匠及工匠精神,高度重視工匠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工匠的社會地位。政府要合理利用政策,為工匠社會地位的提升給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動社會敬重職業者,營造全社會尊重勞動的氛圍,加強對技術的重視和宣傳,讓全社會普遍認同“工匠精神”,尊重“工匠精神”,發揚“工匠精神”,傳承“工匠精神”。
3.3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與“工匠精神”培養相融合的關鍵要素是教師。因此,“雙師型”師資隊伍在“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院校可以采取“引進來送出去”的方法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3-4]。一種是“引進來”,就是通過引聘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專家擔任學校的專業負責人或專業教師,指導專業建設和學生實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條件,邀請企業優秀技術人才來校兼職工作。這些企業的優秀人才既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技能[5-6]。另一種是“送出去”,就是以企業訪問工程師或到企業掛職鍛煉等形式將教師送到企業學習,給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完善教師在企業的實踐鍛煉。
3.4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政理論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學生系統學習和認識“工匠精神”的課程。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開辟多途徑多渠道滲透“工匠精神”的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當然,不能忽視其他課程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所起到的作用。高職院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教師優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把“工匠精神”有機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7]。
3.5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實際上,“工匠精神”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觀,一種人格修養,因此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形成[8]。首先,學校要建設高質量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以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供學生學習;其次,通過開展人文知識競賽、圖書館讀者節、演講競賽、攝影大賽等各種有關人文素質教育的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再次,通過對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參觀與認識,在實踐中積累人文知識,接受熏陶,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4.結語
“工匠精神”的培育對高職院校、學生個人、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2]。我們要認清形勢,不僅要意識到“工匠精神”的培養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更是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和必然要求。還要付諸行動,真正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08):50-54.
[2]夏雪婷.高職生“工匠精神”培養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7.
[3]湯艷,季愛琴.高等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1):142-148.
[4]寧慧英,劉瑞軍,李丹娜.高職院校工匠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8,20(1):1-2.
[5]于洪波,馬立權.高職院校培育塑造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8):110-112.
[6]周海英.中日德比較視角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1):5-6.
[7]莊群華.培育工匠精神:高職院校的應為與可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91-95.
[8]胡小成.“工匠精神”內涵探析[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4):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