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古詩文的學習是很重要的,現階段,許多教師忽視了學生古詩文吟誦這一項內容,使得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夠獨到深入。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結合了自己的吟誦經驗,提出了幾點可行性較高的措施,包括初讀,帶學生領略音樂的魅力,以及品讀等,希望這篇文章中所寫的意見,能夠對廣大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古詩吟誦
在小學的語文學習中,古詩詞的分數占比很高,這是一個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古詩文的學習,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學習了解我國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幫助他們培養道德素質。在我國古代與現在古詩文的吟誦都是文人墨客較為常用的一種誦讀方式。其本身也是有不同的,既要講究平仄、韻律等,又要將作者的感情充分的表現出來,不可謂是沒有難度。
一、增加吟誦在學生古詩學習中的比重
作為中國傳統的一種讀書模式,吟誦又被許多人稱為中國式讀書。在《說文解字注》中,吟誦有這樣的解釋:“吟,呻也,從口今聲。段玉裁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不別也。”這句話具體就是說,想要達到“舒”的境界,那就必須要平緩且悠揚,聲音必須要被拉長;“急”則是說聲音的輕重緩慢與抑揚頓挫,而“吟”則是指騷客詩人要根據詩意進行充滿感情的吟唱,除此之外,這也可以單獨理解為唱。在古時,許多詩人在進行吟誦時,便會在旁邊配上音樂。同樣地,“誦,諷也。從言,甬聲。似用切。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這句話則是指“誦”等同于唱歌,它強調的便是在進行誦讀時要注重節奏與長短,在吟誦時,讀者即便沒有音樂進行伴奏,也必須要根據自己的語調和音調來進行調整,努力形成一定的節奏,要做到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現階段,許多的教師不把這當做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來看待,甚至一些教師從未讓學生接觸過古詩文的吟誦,這樣是不對的,教師必須讓學生在古詩文的吟誦中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與印象。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古詩文吟誦的教學方法
(一)初讀,帶領學生感受音韻的魅力
古詩文可以說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它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永不會褪色的,而它最令人驚嘆的便是詩歌韻。在古代,文人墨客在進行作詩時,非常注重對單個字的揣摩,他們還會考慮到整首詩的節奏與韻律,爭取讓一首詩既能吟又能唱,這種文化的傳統是值得現階段的人繼續發揚的。針對這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師也必須重視古詩詞的吟誦,要積極帶領學生一起去感受詩中的音韻美,讓他們在詩歌的揣摩中獲得美的感受。
例如,再上古詩《題秋江獨釣圖》時,教師可以先對這首詩進行大致的閱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通過閱讀,教師可以發現這首詩的句式是十分的整齊的,它嚴謹的遵守了古人對詩歌的要求,將音韻美與格式之美發揮到了極致,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通體舒暢。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八個字,工整而又唯美,完美的闡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仿佛置身于作者營造的畫面之中,流連忘返。而教師便是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這個境界,通過學生對音韻美的感受,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吟誦的教學之前,可以先做一些準備工作,讓學生先在課前簡單的預習這篇詩歌。然后在課堂之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統一的閱讀,讓他們先掌握每個字的發音,然后教師便可以邀請一些朗讀較好或是較為獨特的學生進行朗讀展示。除了這兩種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閱讀的選擇。無論是聽讀、閱讀還是齊讀,這些閱讀的方式都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感受古詩文。
這之后,教師便可以根據文章的注解來加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課外的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在朗誦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幫助學生畫出節奏,告訴他們語調的注意點。例如,在本篇詩中,“一丈絲綸”“一曲高歌”“一人獨釣”這三處的節奏要特別掌握好,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的押韻與平仄特點,讓他們更好的感受到其中的音韻美。
(二)意讀,引導學生走入意象的世界
在古詩的領域中,音韻美的理解只是吟誦的最初階段罷了,在掌握這一點后,我們要注意的便是古詩的意境美了。意境美在整個古詩的學習中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意境又是不能被舍棄的一個部分,畢竟,我們的古人最擅長的便是通過意象來營造意境,讓我們在他們創造出來的意境空間中盡情的遨游。例如,在“春風又綠江南岸”中,我們可以看到“綠”字是一個意境的表現點,而“應憐屐齒印蒼苔”中的“印”字也是如此,這些簡簡單單的字眼,展示的卻是整首詩的意境。
那么教師要如何幫助學生將這些意境真正的生存在他們的眼前呢?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朗讀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大聲的朗讀,來讓學生進一步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蘊含的感情與內涵。
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要注重這一點,就是學生的朗讀并不能是簡單而機械的,多次的反復指的并不是單調,它強調的是學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自我的提升,對詩詞進行反復的琢磨,更加深層的感受到詩中所蘊含的意象,學生通過這種不斷的自我提升,才能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中的雄偉壯闊的景象。
(三)品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進行積極的閱讀。教師要幫助學生走進角色,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進行《山行》這首詩的學習時,在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講解時,教師便要特別的重視“斜”這個字,要強調此處的讀音為二聲“xiá”。當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聲調就要進行改變,以此來聯想到山上那條蜿蜒的小徑。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動作來幫助學生強化感受。
三、總結
在小學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了基礎的文章后,便要強調其中的意境美。要通過各種教學模式創新來幫助學生更加生動的理解其中的內涵,讓他們在進行古詩的閱讀時,便能將詩中所描繪的那副情景幻想在眼前,這才是古詩詞閱讀的真正要求。
參考文獻
[1]李秋新,董倩.論常州吟誦的保護與傳承[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4(5):32-36.
[2]曲金柱.論吟誦對小學生古詩文學習的影響[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