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宇凡 丁雨倩 馬思宇
摘 要:在當今新事態下,開發區作為城鎮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起到先行先試和帶動示范作用,以城鄉統籌為載體,加快推進產業集成,合理建設適宜居住的產業新城,如何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轉變土地利用規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如何合理發揮科學規劃引領導向,推進產城融合與發展試點“四規合一”的政策。本文通過闡述國內 “鬼城”現象,探討產城融合的現有模式,對比成功案例,體現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關鍵詞:產城融合;發展模式:鬼城;昆山模式
客觀來說,產城關系的實質就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產業中的工業與服務業未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無論道路如何寬闊,街邊設施如何完善,違背了城市化的初衷,結果則會變成“鬼城”,唱起了“空城計”。
1 兩個案例:鬼城。
1.1 鄂爾多斯50億建新城如鬼城 清潔工比行人多
內蒙古康巴什是一座花費了50多億建造的面積達32平方公里的新城區,但與此同時也成了一座無人棲身的“鬼城”。鄂爾多斯是內蒙古一個相對比較富裕的煤礦業中心,常住人口160萬。康巴什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有辦公大廈、行政中心、政府建筑、博物館、電影院和體育場,中產階級式的復式公寓和別墅將成片的居住小區塞得滿滿當當,但存在的問題是,其實是用來安置100萬人口的康巴什卻很少有人入住。由于街上的路人特別少,商人都不愿在這塊新區經商。
1.2 常州新區鬼城“夜景”
常州新區建造的大量商品房積壓,空置率特別高,被稱為又一“鬼城”。據常州市房地產信息中心統計,截至12月末常州全市商品房累計可售余量為1360.26萬,同比上升12.84%,改良了2008年的最高記錄。據了解,開發商在常州轆集拿地蓋樓,城區面積約擴越大,樓盤越來越多,但是,需求并沒有跟上,多數本地居民對新居的需求不大,加上外來人口流入遲緩,這都直接導致空城現象已經線路苗頭,特別是在常州新城區更加明顯。
因此從這一角度考慮,治愈“鬼城”的關鍵是產城融合。其實在產城融合的導向下,產城關系是個概念統籌和動態的過程,產城關系會保持無序的演化,規劃的實施需以規律機制和過程階段的不一樣來對待,而產城融合則為產城關系演化的最優狀態的展現。關于再造“鬼城”應當注重人文價值關懷,讓人們在心理、感情和價值三個方面獲取最大的滿足,以及增強居民對城市的舒適感,還應保留城市的特色文化,并且還可發展城市的旅游等新興產業,對解決過剩房產也是大有益處的。
2 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的幾種類型
根據我國在各地已經開展的現型產城融合方面的實踐工作,加上借鑒國外產城融合的模式發展,可以將國內現有的模式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2.1 第一產業帶動模式
第一產業即農業,農業產業化是技術創新、生產組織革新、要素素質提升、體制改革等眾多領域的集合體,它推動了農、工、服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以獲取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我國農副產品主要產區鄉鎮可以結合當地的規劃要求和生產發展事態,將農業資源開發與第二加工業、三次產業有機的融合發展在一起,開辟出一條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區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新道路。這既滿足了探索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選擇,又成為了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導向。
2.2 舊城更新再創模式
在舊城和城區一些老工業基地,由于城市空間功能配套匱乏的原因,一些產業開始衰退,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在逐年減少,導致這些地方出現人口外流和產業破落的現象,因此我國在舊城更新的政策引導下推出了都市型工業、城市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等新產業,以此使老城區的經濟逐步上升。
2.3 工業園區的改造模式
就近年來發展起步的工業園區,從產業特點、空間容量和人口布局,對相應的園區進行開拓或完善城市主體功能,使工業園區不單單具有產業發展功能,并且使原有的個體空間升級為多個相互促進的空間單元,集聚非農產業人口,慢慢形成功能多樣、有機關聯、產城一體的城市發展空間,實現三宜(宜居、宜業、宜商)。
2.4 特色產業集聚模式
在當地的一些小鎮,因為其本身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具有比較有特色的資源,再對它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通過這些特色資源優勢,許多小鎮已經實現了以業興城的發展目標。許多地方的特色資源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以此建設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或旅游度假鄉鎮,體現了產城融合導向下的良好發展。
2.5 科教綜合體模式
這是一種通過科學與教育的融合達到的產城融合的新型綜合體,科技園區是一個以創新為主題的產業新城。在這個產城融合的模式下,將創新達到最高的效率,無論是網絡,還是生活也好,完善相關配套功能,促進產業要素與功能合理集聚,符合科技創新的客觀需要,這是一種代表創新標志的產城融合模式。
3 中小城區產城融合的成功案例
“十二五”規劃期間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小城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和加速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旺盛期。中小城區將進一步融入“大中小城區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形式,通過推進自身城鎮化的合理發展,優化區域人口分布;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鎮之間的協調流動,形成與所在城市公共分工合作的功能導向;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加大解決“三農”(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的力度;實現城鎮化從“擴大空間”到“提升功能”轉變,改善城鎮基礎設施,促進就業率,帶動城鎮的公共服務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
3.1 昆山案例
位于江蘇的昆山,受產城融合影響農民可以進行非農建設、轉讓與投資等“單干”行為,因為政策導向指引土地轉讓權不全歸集體所有,昆山的農民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原有只限于農用土地轉讓權也轉變為非農用土地轉讓權,增加了用地的選擇性,滿足農業化、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融合需求。
3.2 拱墅區案例
拱墅區位于浙江杭州的城北片區,其在產城融合的作用導向下共經歷了三個過程階段,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工業化初期,第三產業停滯不前,表現為產業分離城市低靡期;第二階段是從1998年到2007年期間,雖然傳統的工業仍然是起主導作用,但新興的服務業也取代了原有的非都市工業,使拱墅區進入了產業順應城市的調節期;從2008年到如今,城市的產業功能逐步完善,服務業的比重已超越了工業占據了主導位置,大量如銀泰、萬達等城市綜合體涌入拱墅區,形成了產業融合城市的昌盛期。
4 結語
產城融合發展的本質是產城共生,是產業和城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產業和城市緊密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空間的全面融合。本文只是對產城融合這一理念的一些探討,有些觀點還不夠成熟,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修正。
參考文獻
[1]劉暢, 李新陽, 杭小強. 城市新區產城融合發展模式與實施路徑[J]. 城市規劃學刊, 2012(s1).
[2]葉振宇. 我國產城融合分類發展的探討[J].城市,2016:55-59.
[3]何智鋒,華晨. 城市舊區產城融合的特征機理及優化策略.[J].規劃師planner,2015(1):84-89.
[4]葉雷.“產城融合”是復活“鬼城”的關鍵[J]. 中華建設, 2013(12):26-26.
作者簡介
席宇凡(1993—),男,漢族,江西南昌人。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環境設計。
丁雨倩(1993-),女,漢族,浙江杭州人,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與園林設計。
馬思宇(1990-),男,漢族,四川成都,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