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前遺址是史前時期人類及文明遺存的創造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打磨與沉淀而形成的。因為對史前時期沒有相關的文字記錄,所以史前遺址成為了對史前時期展開研究的重要依據,其更是具有重大的是價值。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史前遺址的展示問題展開研究。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史前遺址的概念和特征,明確我國目前史前遺址的展示現狀,對展示中存在的困境進行分析,從而對史前遺址的展示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史前遺址;展示;問題研究
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史前遺址更是分布廣泛、類型豐富。這些史前遺址不僅是我國對史前史展開研究的重要資料,也逐漸成為當地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但是,由于史前遺址自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逐漸使其展示手段陷入單一的困境。史前遺址作為重要的歷史資料,通過對其陳列展示不僅能夠滿足社會大眾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也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為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功能,更是對史前遺址的價值有效展示的重要途徑。
1 史前遺址的概念及特征闡述
1.1 史前遺址的概念
人類通過活動所留下的已經殘缺但是能夠對其過去文化或歷史遺跡進行展現的就是遺址。而人類群體在史前時期進行生產生活所留下的遺跡都可以將其稱為史前遺址。在考古學上對中國史前社會也是在史前時期發現古人類開始至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指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而史前遺址是將遺址按照年代的久遠對其進行的一種分類。史前遺址不同于一般歷史時期的遺址,其具有獨特的特征[1]。
1.2 史前遺址的特征
史前遺址所具有的獨特特征胡政堯體現在史前遺址本身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上,是人們對史前遺址價值觀念和認可程度的體現。從客觀條件上來講,史前遺址的可持續利用時間更長,但其本體不易被保存。與此同時史前遺址還具有一定的可觀賞性,但其理解性卻較差。從觀念意識上來講,人們對于史前遺址出土的文物與一般概念上的“文物:相差甚遠。人們本身對史前遺址價值的理解就較為困難,這也直接導致人們對史前遺址的文化自豪感不足。除此之外,對于史前遺址的展示手段較為單一,是史前遺址缺乏魅力,從而導致無法滿大眾心理的需求[2]。
2 淺析我國目前史前遺址的展示現狀
目前,我國對史前遺址的展示主要通過建立遺址博物館和考古公園這兩種形式。對史前遺址的展示主要包括將史前遺址回填保護,對地面復制遺跡現象進行展示。對史前遺址大部分的挖掘部分進行回填,對只是揭露局部遺址現象進行展示。并通過現代大跨度結構對其進行覆蓋,從而用整體面積來揭露史前遺址,以及修建博物館對出土的文物進行展示等。
2.1 史前遺址博物館
現階段,我國已經建成的史前遺址博物館主要有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以及元謀人遺址博物館等。而在我國現已建成的史前遺址博物館中,不僅有建立在史前遺址旁對出土文物進行展示的專門性博物館,還有的是建立在史前遺址發掘現場對遺跡本體進行展示的專門性博物館。但對于兩者并沒有明顯的劃分,我國大多數的史前遺址博物館都是即對遺跡進行展示也對遺物進行展示的[3]。
2.2 史前考古遺址公園
周口店遺址和良渚遺址考古遺址公園已經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中,并且目前正處于加速建設階段。還有一些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遺址也正處于規劃過程中。通過考古遺址公園的額建設不僅可以將建設遺址博物館和保護遺址進行有機的結合,還能夠通過遺址保護規劃制定未來遺址博物館的發展規劃。史前考古遺址公園比遺址博物館更注重對史前遺址和周邊環境的一同展示,這也要求我們在規劃和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時要更加注重將古跡與環境相結合,從而有利于進行整體展示[4]。
3 史前遺址展示困境分析
3.1 遺址本身不易保存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史前遺址內部區域的居民對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是導致遺址區內部的環境不斷的惡化。人們進行修路和建房等無規劃的建設活動直接影響著遺址景觀的環境,也對史前遺址的區域發展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尤其是一些史前遺址是處在城鄉結合部的位置,而隨著現代城市的不斷擴大,這些史前遺址的存在地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城市建設的潛在焦點,對其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活動已經呈現迫不及待的趨勢。史前遺址所面臨的內外構成的威脅對遺址區和周邊環境的惡化具有直接的影響。而遺址本身主要是以土為主體所形成的,經過久遠的的年代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豈會出現脫落、霉變等現象。而這一過程一般是具有漸進性和不可逆轉性的,會對史前遺址進行潛移默化的殘蝕。史前遺址本身就不易于保存,人為的因素更是加速了對史前遺址的破壞。久而久之會使原本就樸素的遺址變得更加不堪,這直接影響著遺址的可觀賞性,對史前遺址的展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5]。
3.2 不能滿足參觀者的心理需求
史前遺址大多都是深埋在地下的,只有經過相應的考古工作才能揭示出相關的遺跡現象和附屬文物。而對于史前遺址的發掘更是具有專業的流程,而其本質內涵和信息也都考古學家根據獨有的理論所得出,除了專業人士之外,大眾對遺跡的內涵和蘊含的歷史價值很難理解。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遺物主要是以陶器和石器為主,整體上的可視性相對較弱。加上其年代久遠,人們很難引起共鳴,也很難產生參觀興趣。利用傳統的遺址展示只能受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參觀者的青睞,很難吸引普通的大部分參觀者[6]。
3.3 研究滯后限制了展示工作
全面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可以為編制保護規劃、實施展示項目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對史前遺址進行長期的研究,對其基礎資料和遺址現狀有著能夠充分的認識和清晰的掌握,才能根據遺址的特點進行展示。當史前遺址的遺跡被發掘出來時,遺址的邊界能夠得到較為清晰的展示,但是一般情況下,由于對史前遺址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的限制,使得需要跟唱的事前來對遺址的邊界進行準確的判斷。史前遺址一般都是規模較大、分量較為厚重的,這也導致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其全貌都揭示出來,遺址的界限、性質、功能以及范圍等因素是史前遺址進行展示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由于對這些細節問題沒有清楚的掌握并且缺乏相關的參考資料,最終導致史前遺址的展示被研究工作的滯后所限制[7]。
3.4 蘊含巨大價值急需展示
史前遺址作為史前考古學的研究基礎,具有豐富的內涵。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我們仍要探尋原始社會人類對藝術文化的認識以及對科學技術的掌握,而這些能夠通過參觀史前遺址的遺跡和遺物來進行深刻的認識。史前遺址在歷史、藝術以及科學等方面都具有這重要的價值,很多遺址都需要通過對其進行有效的展示才能使其所蘊含的社會、經濟、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8]。
4 探究史前遺址展示路徑
4.1 史前遺址的展示原則
4.1.1 展示必須服從保護
史前遺址作為考古遺址其是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文化遺產資源,因此我們應當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向公眾進行展示。對史前遺址進行展示的必須要以保護遺址為前提條件,確保文物的安全。我們在對史前遺址進行展示時,要時刻對遺址的安全進行保護。也可以采取必要的保護技術和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加固,促進史前遺址這一寶貴的財富得到可持續利用[9]。
4.1.2 展示手段具有可逆性
目前,對于史前遺址的展示所采用的方式和設施都是依賴于現階段的認識水平和技術條件。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人們的認知水平和技術條件以及審美品位都會隨著不斷的增高,這也對史前遺址的展示利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們應該通過一定可逆的措施和手段為日后的展示工作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法以及先進有效的展示方式[10]。
4.1.3 展示遺址真實完整
對于史前遺址進行科學的展示是一項十分嚴謹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真實完整的向參觀者對遺址的內容和價值進行闡釋。而在對史前遺址進行保護和展示的過程中,要從整體角度出發進行考慮,用聯系的眼光看待問題,局部、片面的思想要完全摒棄。在實際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將史前遺址的真實完整的呈獻給參觀者。
4.2 史前遺址的展示目標
4.2.1 對考古成果進行充分的展示
在沒有文字作為參考的情況下,對史前遺址的全部認識都是來自于考古研究的成果。它是對考古學研究方法、原理理念的集中反映,因此在對史前遺址進行展示時要充分對考古成果進行展示,使參觀者在進行感受體驗時能夠達到重溫歷史和增長知識的效果,促進其心理需求得到進一步的滿足。
4.2.2 對遺址區景觀環境進行改造
史前遺址是不可移動的,其功能布局都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在進行展示設計時要從全局出發,采取必要的手段實現遺址區和人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
將遺址相關的自然和文化因素以及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有機的結合。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對遺址信息的表達,也能夠進一步滿足遺址整體規劃和保護的需要。在改善區域環境的同時對遺址進行整體的展示。
4.2.3 遺址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和不同時代的遺址也具有不同的資源特色。史前遺址具有不可逆、不可再生的特性,其作為遺產資源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和不同文化屬性的史前遺址進行展示,突出其重點,促進其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
5 結論
史前遺址具有重大的價值,其在面對自然威脅的同時,也需要接受來自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挑戰。這也迫切需要將史前遺址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特征等精髓傳遞給大眾。通過對史前遺址概念及特征的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以及對我國史前遺址展示的現狀及困境進行探討得知,要想優化史前遺址的展示路徑要始終將對遺址的保護作為展示的前提條件,并采取可逆的手段將遺址真實完整的展現給參觀者。
參考文獻
[1]郭怡,俞博雅,夏陽,董艷芳,范怡露,聞方園,高強,Mike Richards.史前時期社會性質初探——以北劉遺址先民食物結構穩定同位素分析為例[J].華夏考古,2017(01):45-53.
[2]張文博,白丹.基于體驗視角的史前遺址公園使用后評價研究——以鄭州商都遺址公園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03):65-66.
[3]畢碩本,王軍,計晗,沈香,凌德泉.鄭洛地區史前聚落遺址環境驅動因子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7,33(02):115-120.
[4]馬小姣,趙冰竹,單思偉,朱葉菲,黎和平,彭濤,曾洪.湖北石首走馬嶺遺址周邊史前遺址調查簡報[J].江漢考古,2017(01):3-12.
[5]陶宗冶,姚玉柱.張家口史前考古揭示的幾個問題[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S1):65-67.
[6]劉宗意.真相——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遺址考察記(三)[J].江蘇地方志,2016(06):4-13.
[7]徐佳佳,賈玉連,馬春梅,朱誠,吳立,李育遠,王鑫浩.鄱陽湖流域史前人類遺址時空分布及其環境響應(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26(05):603-618.
[8]閆少朋,黃榮梅.當前形勢下史前遺址博物館創新發展的思索[J].福建文博,2015(04):101-104.
[9]羅怡倩.淺析互動體驗展示方式在史前遺址博物館中的運用——以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為例[J].福建文博,2015(04):94-96.
[10]李靜怡,張笑楠.史前聚落遺址展示利用研究——以雕龍碑遺址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2(11):72-74.
作者簡介
劉麗(1974—)女,山東人,文博專業中級管理員 ,歷史考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