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英



[摘要]首先分析了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其次結合已經完成的行業企業和其他院校調研情況,分析了在跨境電商背景下企業對于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需求以及高職院校在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跨境電商;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路徑
當前,全球經濟總體形勢不是很樂觀,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放緩,外貿景氣度下滑,傳統外貿企業處境日益艱難。然而,近幾年興起的跨境電子商務卻發展迅速,出現爆發性增長,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國家也出臺相應的鼓勵和支持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鼓勵傳統外貿企業向跨境電商轉型,好多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向跨境電商轉型。同時,國內的好多高職院校順應時代潮流,調整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以順應當前國際貿易專業就業崗位的變化。為了及時了解企業對于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需求,以及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本課題采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等方式,對于行業企業和其他高職院校進行了調研,從而為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路徑。
一、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2017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3.6萬億元,同比增長30.7%。其中,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2.75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8624億元。從結構上看,出口跨境電商占據超8成的比例,交易的模式結構上還是B2B占主體,B2C市場交易份額較小。
二、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需求及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成員前期對青島瑞祥抽紗有限公司、柳州帝琦貿易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外貿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顯示:企業對于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高職院校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跨境電商背景下企業對于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需求
1.企業急需跨境電商業務崗位的復合型人才。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被調查企業中,有26家企業(86.67%)認為存在跨境電商人才的缺口;有22家企業(73.33%)對于跨境電商的業務崗位人才有需求,有5家企業(16.67%)對于跨境電商的技術崗位人才有需求,有3家企業(10%)對于跨境電商的管理崗位人才有需求。70%的企業認為最理想的人才需求是復合型的,60%的企業每年需求的人數在3人以上。
2.企業招聘時首先考慮的是國際貿易專業,其次為電子商務、物流運輸、國際商務和商務英語專業。調查結果顯示,在企業招聘跨境電商人才的專業傾向方面,50%的企業首選國際貿易專業,20%企業選擇電子商務專業,13.33的企業選擇物流運輸專業,10%的企業選擇國際商務專業,6.67%的企業選擇商務英語專業。
3.企業在招聘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求職人員不兼備外語、外貿、電商綜合能力和素質,知識面窄;其次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沒有對口的跨境電商專業畢業生以及從事跨境電商相關崗位的意愿不高。根據調查結果顯示,80%的企業在招聘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不兼備外語、外貿、電商綜合能力和素質,知識面窄;63.33%的企業認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60%的企業沒有對口的跨境電商專業畢業生,30%的企業認為學生從事跨境電商相關崗位的意愿不高。
4.目前從事跨境電商的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突出的問題是實踐操作能力低,其次是缺乏行業、產品專業知識,英語溝通能力較差和電商技能薄弱。根據調查結果顯示,70%的企業認為從事跨境電商的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突出的問題是實踐操作能力低,63.33%的企業認為畢業生缺乏行業、產品專業知識,60%英語溝通能力較差,50%的企業認為畢業生電商技能薄弱。
5.企業認為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選擇企業提供師傅,指導學生實踐實訓,其次可以采用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校企聯合育人,學徒半工半讀;以及企業提供講師,深入課堂教學。根據調查結果顯示,73.33%的企業認為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選擇企業提供師傅,指導學生實踐實訓,60%的企業認為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53.33%的企業認為應該選擇校企聯合育人,學徒半工半讀;43.33%的企業贊成企業提供講師,深入課堂教學,還有40%的企業選擇開設跨境電商訂單班,校企共育的模式。
6.企業認為將來學校在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首先應側重加強英語技能的培養,其次側重加強跨境電商技能特別是網絡營銷技能的培養、加強社會實踐課程的比重和引進更多企業專家到校授課。根據調查結果顯示,76.67%的企業認為在側重加強英語技能的培養,73.33%的企業認為側重加強跨境電商技能特別是網絡營銷技能的培養,63.33%的企業認為加強社會實踐課程的比重,36.67%的企業認為引進更多企業專家到校授課。
(二)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院校在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高職絕大部分院校擁有自己跨境電商方面的專任教師,但是仍然有部分院校沒有專任教師。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高職院校有39家(86.67%)擁有跨境電商方面的教師,只有6家(13.33%)沒有跨境電商方面的教師。39家院校中有20家(51.28%)的教師由校內專任教師擔任,12家(30.76%)由專兼職教師組成,只有7家(17.95%)由企業兼職教師擔任。
2.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國際貿易專業中開設了跨境電商方面的課程,但是部分院校未開設此類課程。根據調研的結果顯示,36家(86.67%)院校在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商務英語和物流運輸專業中開設了跨境電子商務基礎(80%)、網絡營銷(53.33%)、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實務(64.44%)和國際物流實務(44.44%)等跨境電商課程方面的課程。
3.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跨境電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有待提高。根據調研的結果顯示,43家(95.56%)的高職院校認為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應具有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實操方面的知識和能力,39家(86.67%)認為應具有外貿業務能力,37家(82.22%)認為應具備產品上傳與處理能力,33家(73.33%)認為應具備市場推廣與營銷和數據分析的知識和能力,30家(66.67%)認為應具備物流跟蹤處理的知識和能力。
4.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需要加強跨境電商方面課程的學習。根據調研的結果顯示,35家(77.78%)的高職院校認為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應加強跨境電商技術類課程的學習,34家(75.56%)認為應加強網絡營銷課程的學習,24家(53.33%)認為應加強跨境電商管理類課程的學習,22家(48.89%)認為應加強攝影類課程的學習,18家(40%)認為應加強外語類特別是小語種課程的學習。
5.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待進行相應的調整。根據調研的結果顯示,38家高職院校認為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融入跨境電商因素,比如掌握一定的跨境電商基礎以及平臺基本操作技能,良好的國際貿易實務知識,具備一定的外語交流與溝通能力。
三、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
目前,企業所需的跨境電商人才主要來源于企業的內部或者第三方機構的培訓,而來源于高校培養的比較少。為了滿足企業對于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作為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需要對人才培養進行相應的改革,必須通過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和培養師資隊伍等路徑才能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一)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國際貿易專業建設必須聚焦企業對于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變化,人才培養目標與跨境電商行業無縫對接,在廣泛調研跨境電商行業企業的基礎上,確定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將跨境電商因素融入到培養目標中。建議調整的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適應當地對外經貿發展需要,面向外貿企業、跨境電商企業等的基本業務崗位,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政策、商品進出口業務的一般運營與管理知識、跨境電商業務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等基礎知識,通曉國際貿易規則和跨境電商平臺規則,具備一定的跨境電商平臺基本操作技能,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職業素養和國際化視野,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從事國際貿易有關業務的運營與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改革課程體系,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針對國際貿易專業主要針對跨境電商企業的業務崗位的情況,在課程體系中增加跨境電商基礎知識、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實務、網絡營銷、產品拍攝與圖像處理、店鋪裝修、跨境電商英語、跨境電商物流等課程,并安排相應的實踐教學和實操實踐,保證學生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更好地滿足企業崗位的技能需求。
(三)培養師資隊伍
跨境電商的發展對于從事國際貿易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外語基礎,還需要熟悉跨境電商平臺操作以及跨境電商業務的操作流程。而目前師資隊伍的能力和水平成為制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瓶頸之一。所以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師資隊伍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一是對現有的師資進行三到六個月的關于跨境電商的基礎知識、平臺操作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高職學院利用企業的實踐平臺,鼓勵專任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以上的頂崗實習。三是加大企業兼職教師的授課比重。通過以上措施,改善專業教學團隊的結構以及整體的實踐能力,保證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