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對于我們的對外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對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以期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關鍵詞】翻轉課堂;英語口語;教學
【作者簡介】朱琳(1974.4-),女,漢族,云南鎮雄人,昭通學院,大學本科,講師,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傳統的英語教學忽視了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的口語能力不高。進入大學后,學生沒有了升學壓力,有了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此時是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黃金時期。但是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大班授課,講授內容多,練習少的現狀,導致了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也很少。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要從改變教學模式入手,通過引入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更多練習口語的機會,增加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口語互動,提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
翻轉課堂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它是通過使用網絡信息技術和資源,將傳統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講授環節放到課外,而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問題答疑等環節放到課堂上進行。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習興趣,已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學習目標的目的。翻轉課堂理念,就是要老師轉變角色定位,將學生時刻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中,原來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可以通過任務布置的方式,將教學資料以微課等教學視頻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在課堂上教師進行及時的評價與反饋,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
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
1.開設大學英語口語的選修課程。為了提高英語口語教學的效果,首先選修課程的人數要控制在50人以下,防止出現大班授課的弊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可以先對兩個非英語專業的班級進行翻轉課堂的實驗性教學,在積累到一定經驗的時候,再在全校進行推廣。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學生分成若干的學習互助小組,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監督和學習。同時創建班級學習的社群,用于學習資料的上傳與分享,還可以給師生、生生之間提供及時反饋解疑的空間。
2.教師要善于制作適應學生需求的英語口語微課程。教師要著重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制作微課程視頻過程中,要將知識簡練地凝聚在十分鐘左右的微課程視頻中,力求對英語口語的知識點實現最優的呈現。英語口語微課視頻要力求教學內容難度適中,微課視頻之間內容相互獨立,教學設計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保證錄制清晰,高質量的微課視頻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多下功夫,為學生呈現完美的視頻教程。另外,要求學生從網絡上下載以英語為母語者錄制的相關小視頻,讓學生接受純正英語口語的熏陶,學生之間可以將自己找到的小視頻在社群中進行分享,進行擇優學習。這些課程微視頻作為學生的課前學習任務,只有得到保質保量地完成,才能順利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
3.教師要豐富課堂活動,打造高效課堂。學生的課前微課視頻基于英語口語習語、對話知識點、常用句型等知識點的學習,教師需要提前給學生布置課下學習任務,通過微課視頻掌握知識點,為課堂練習做好充足準備。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教師要根據不同對話知識點、不同的主題等來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活動包括情景對話練習、小組討論、演講、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分組開展,或以比賽形式進行,通過課堂時間幫助學生將課下所看的微課視頻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并在這個過程中增加學生之間的感情,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創新能力。
4.改革課程評價方式,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傳統的英語口語考核大都是在期末將一次性考試成績作為最終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平時的努力。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要逐步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將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的表現以及在課堂的展示活動中的表現綜合記錄下來,作為平時成績,并及時指導學生修正自己的行為。期末考試要將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評都融入進去,給予學生客觀綜合的評價。對于學生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以做到及時性的反思,尋找應對策略,實現及時性的修正和彌補。同時對英語口語課程教學改革給予相應的指導,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
三、結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嘗試,給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參考,也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英語教師需要有更廣泛的知識面,制作出精良的微課視頻供學生課下使用,課堂設計要靈活有趣,還需要學生的密切配合,因此也是在信息化時代對英語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力的新考驗。
參考文獻:
[1]李巖.翻轉課堂輔助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3):92+96.
[2]李賽男.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口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6(04):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