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備受人們關注,在互聯網經濟體系高速發展的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網絡化的高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多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開闊了教育視野,為創新式的教學發展帶來了很大幫助,本文將會針對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等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希望為相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網絡視域 思政教育 改進路徑 研究分析
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我國對于人才將會有著更多的需求,而僅僅懂得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應當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而要想更好地培養高校學生具備綜合素質,還應當加強思政教育,在現代化的二十一世紀中,教師應當懂得借助互聯網技術,將思政教育與互聯網技術緊密融入起來,創新思政教育的理論和內容,為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穩定發展夯實基礎。
一、前提與背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思政教育者之權威面臨挑戰
在我國古代教育體系中,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學生對于教師始終都懷有一種崇敬的心態,固有:“傳道受業解惑也”,而如今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學生想要解答問題并不需要直接向老師詢問,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的找到解題答案,互聯網過于方便、發達,這使得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時候更迅速,而正是這種互聯網將老師的地位逼得岌岌可危,使其處于一種劣勢地位。目前很多年齡較大的教師接觸互聯網較少,所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到利用網絡來解答,傳統式的解題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互聯網技術以其“波濤洶涌”之勢襲來,使得很多教師未能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1]。
(二)思政教育之過程面臨挑戰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傳統的思政教育一般都是采取課堂講解、個別談話等形式,這些形式效果較為明顯,所謂個別談話就是教師對學生采取針對性的談話形式,教師將所要表達的內容以談話的形式傳遞給學生,這種個別談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讓學生持有高度的注意力。目前很多網絡平臺經常播放一些不利學生身心成長的視頻、圖片等,而有一些高校學生辨別能力較差,對這些網上不良內容并沒有抵抗力,很容易受其影響,教師雖然經常為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但是卻被部分網絡信息所干擾,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思政教育效率。
(三)思政教育之方法面臨挑戰
現代化的社會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在二十一世紀中互聯網技術備受學生的青睞,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教師都是運用面對面的課堂思政教育形式,該種教育形式有很多優點,例如針對性強,能夠與學生面對面的交談,會讓學生有更強的學習意識,而其也存在很多缺點,例如該種思政教育形式往往會受到時間、空間、人數的限制。而現代化的社會發展中,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營造出了一種新的思政教育形式,既互聯網思政教育,相比前者,互聯網思政教育更受學生的喜愛,因為互聯網觸手可及,檢索信息瞬時性的優勢頗受學生青睞,并且互聯網教育不受時間、空間和人數的限制,能夠運用最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教育利益。由此可見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正面臨嚴峻的威脅,互聯網視域下的思政教育在不斷發展[2]。
二、契機與展示:互聯網的普及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機遇
(一)充實高校思政教育之內容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早就有所耳聞,可見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能夠探索出新的教育形式,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教師來引導學生進行,而二十一世紀中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了一種信息傳播的新形式,其不僅僅能夠通過文字、圖片、聲音等形式來傳輸信息,還可以極大的豐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關研究學者曾表示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較強的發展趨勢,如果教師能夠巧妙的運用這種教學機制,必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我國未來社會的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二)開闊高校思政教育之視野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可以解放教師原有的教學思想,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多樣化、多元化,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局限性較強,一般情況下都局限于學校的某節課堂中,而互聯網視域下的思政教育卻不具有局限性,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都可以開展思政教育課程。教師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不僅僅局限于校園內,還應當放眼校外,讓學生著眼于實踐生活所需,只有不斷的創新和探索才能夠更好地完善現有思政教育體系,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3]。
(三)推動思政教育手段之現代化
網絡時代下,人們所使用的教學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信息承載形式也變得非常靈活,在這個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變得更加趣味化。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僅僅運用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而在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中,教師已經將思政教育與互聯網緊密融合到一起,通過視頻、音頻、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形式來傳播思想政治教育,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現代化。
三、出路與選擇: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重塑新的思政教育觀
互聯網的出現也為高校教師帶來了很多新的幫助,在傳統的思想觀念中,教師的地位是崇高的,無法取代的,而如今互聯網的出現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教師,而可以是互聯網。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高校思政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并且多研究一些互聯網教學方法。提高從網絡獲取信息資源的意識,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地充實自己,通過從網絡上獲取資源來不斷地提升自身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對于獲取廣泛、新鮮的信息資源有很大幫助。教師通過主動學習和分析互聯網能夠學習到很多新知識。依靠互聯網傳播思政教育之新陣地。為了更好地迎合現代化教學體系的發展,教師一定要重新樹立自身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育觀念,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完善現有教學體系,實現創新式的思政教育發展。
(二)創新思政教育之理論和內容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與此同時,我國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創新,要想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就一定要實現與時俱進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多元化、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各行各業對于人才要求會更多,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要求,更多的則是綜合素養和思想上的要求,只有全方面發展的人才才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始終注重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堅定黨的基本方針路線、恪守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礎。互聯網時代令很多高校大學生開始效仿西方的文化,對于中國的文化開始摒棄,這是一種不好的開端,為了能夠鼓勵大學生集成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師應當定期為學生開展文化教育,為學生灌輸一些正確的思想理念,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堅實基礎。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形式和教育過程至關重要,教師應當巧妙的運用互聯網來實現教育體系的穩定發展,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4]。
(三)革新思政教育之方法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教師都是采用強硬式的教學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在現代化的教學發展中,要想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一定要運用創新式的教學體系,這也為很多高校思政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適應教學形式的變化,教師應當摒棄掌控教育資源獨尊的心理,主動與學生建立溝通關系,注重對學生諄諄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教,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為后期的思政教育做鋪墊。
(四)構建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
互聯網時代使得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也進行相應重組及置換,教師作為思政教育過程的重要主體,一定要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和義務。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高校卻忽視了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善,這也會使得教育發展受到一定限制,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教師隊伍的發展和建設,高校相關部門領導應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科研討論,并且多接觸一些網上現實思政教育案例,這對于豐富教師的思想和教學能力具有很大幫助。只有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為我國未來社會和企業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等內容,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現代化的社會發展中,要想更好地提升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就一定要注重完善教學機制,注重實現與時俱進的教學目標,深入了解學生發展所需,創新思政教育之理論和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實現高效思政教育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徐俊.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動機制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09):123-127.
[2]張兆根,林如.高職思政理論課融入專業教育的實現路徑[J].教育評論,2015,(09):121-124.
[3]曾杰,李佳陽,王明寶.信仰教育維度下的高校思政課改革[J].教育評論,2016,(09):109-111.
[4]楊利偉,徐百城.“微博”網絡生態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16,(08):132-133.
(作者簡介:郝娜,碩士,陜西西安翻譯學院輔導員,主要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