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雯 鄂緒
摘 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病程長、易發作、預后差為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命質量。跨理論模型是一種有效的行為改變的方法,對于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改變不良的行為,已在慢性疾病的干預中展現了其效用。該文就跨理論模型對COPD患者家庭氧療、運動鍛煉等行為改變的作用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兩方面進行討論,為COPD患者行為干預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借鑒和依據。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跨理論模型 行為改變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b)-0252-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發展以漸進性發展為特征,進程緩慢,且起病十分隱匿。COPD作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慢性疾病之一,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同時還給其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1]。有研究表明,COPD患者的生命質量不僅與疾病、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與其行為因素也有密切關系[2-3]。跨理論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也稱階段性變化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行為改變方法,廣泛應用于各行為改變領域,對COPD患者行為改變方面亦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
1 COPD流行病學特征
COPD在全球范圍內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高,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死于COPD的患者約有300萬人,預計到2020年,該病將成為全球第3位致死病因[1]。有研究顯示,COPD的發病率為8%~10%,有待成為繼肺結核后呼吸系統疾病致殘、致死的第一大病因[4]。同時,該疾病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不僅削弱了患者的勞動力,降低了生活質量,對于醫藥資源也是一種過度消耗。全球疾病負擔推測,到2020年,COPD將成為全球第5位疾病負擔。
2 跨理論模型
TTM是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5]提出,心理治療和行為改變中主流理論,其雛形源于戒煙過程的研究。跨理論模型對行為改變具有目的性,其重點不是社會學或生物學對行為改變的影響力,而是個體行為改變中的決策能力[6]。它是以多種理論為基礎,形成的一個系統的、有效的,旨在研究個體行為改變的方法。它闡述了個體改變一個不良行為,建立一個健康行為的過程。
3 應用TTM對COPD患者進行行為指導
3.1 TTM不同階段
3.1.1 第一階段
針對行為改變由尚未考慮和認真考慮的研究對象。此次階段使患者知曉COPD的危險因素有哪些,提醒患者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對疾病的影響。并向其介紹正確的生活方式,重點提供氧療、呼吸功能鍛煉、飲食和戒煙等相關知識與方法,讓患者了解行為改變帶來的好處。
3.1.2 第二階段
針對積極準備階段的患者,重點提供家庭氧療、呼吸功能鍛煉、營養與戒煙等具體方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策略,幫助患者掌握各種方法的應用技能,并制訂行動計劃,根據行動計劃的內容展開實施,幫助患者養成規律的習慣。
3.1.3 第三階段
針對行動階段與保持階段的患者,對患者完成的目標給予認可與鼓勵,激發患者行動的意愿,對于可能阻礙患者行動的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應對方法,以幫助患者提建立健康行為的自信心,維持患者保持健康行為的習慣。
3.2 具體指導內容
3.2.1 戒煙指導
有研究表明,煙對延緩患者肺功能的惡化戒是有益處的,停止吸煙不僅改善患者肺功能,減輕炎癥的不良反應,還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7]。根據5A戒煙法指導患者戒煙,提高患者戒煙意識,掌握患者戒煙狀態,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戒煙觀念,為患者進行隨訪,通過隨訪以達到戒煙目的。同時,在干預過程中給予患者提供戒煙技巧、防止復吸的方法以及為如何應對戒斷癥狀的對策提供有效的指導。
3.2.2 運動指導
對于適合COPD患者具體的運動方法給予指導,包括頭頸部、肩部與腳踝部等熱身伸展運動、腿部伸展運動、一分鐘原地踏步走、肩部阻力運動與肘部阻力運動七個部位合并呼吸功能鍛煉的方法。同時,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定制運動強度,確定運動時間與次數。鼓勵患者堅持運動,并在鍛煉過程中,針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時提供解決方法。
3.2.3 飲食指導
營養狀況是COPD獨立于肺功能的重要預后指標。COPD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患者在患病過程中可存在明顯地、漸進性的體重降低。應結合患者飲食習慣,為其制定個體化的飲食結構,每日給予高膳食纖維、高蛋白飲食,注意控制鹽份的攝入,平衡蔬果與肉類的攝入量,注重食譜的合理化、個性化、健康化,幫助患者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與觀念。
3.2.4 家庭氧療指導
長期家庭氧療(Long Term Oxygen Therapy,LTOT)在血液動力學、運動能力、肺生理與精神狀態改善方面均可產生有利的影響,同時還對提高血氧飽和度、改善缺氧、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8]。(1)控制吸氧流量:建議低濃度低流量持續吸氧,時間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調節。若條件允許,可鼓勵患者吸氧時間>15h/d,如患者在運動或睡眠時出現低氧血癥,吸氧流量可根據病情需要在一般基礎上增加1L/min;(2)吸氧效果的觀察:患者在吸氧后,癥狀可得到改善,如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減輕、發紺程度減弱或心率和呼吸次數減少、血氧飽和度改善等表現,說明氧療達到了良好的效果;(3)吸氧工具的處理:指導患者每天清洗吸氧鼻導管和面罩,洗滌劑可選擇家庭常用清潔劑,在使用清潔劑后應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后方可再次使用;每日可用清水清洗濕化罐,濕化瓶內的冷開水應每日更換,建議一般材質的鼻導管每周更換。
3.2.5 呼吸肌功能鍛煉
縮唇呼吸鍛煉法:(1)指導患者開始前進行放松,使全身的肌肉盡量松弛;(2)經鼻自然吸氣,此時心里默數1、2、3;(3)縮唇(口形如吹口哨狀)緩慢地將氣體呼出來,此時心里默數1、2、3、4、5、6;(4)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可以延緩或縮短吸氣與呼氣的時間,但需注意呼氣時間是吸氣時間的兩倍。
4 結語
COPD作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已被我國列為15年疾病防治規劃(至2020年)的五大重點疾病之一[9]。該疾病反復發作,常伴有咳嗽、咳痰、胸悶、氣促等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該疾病所引發的勞力性呼吸困難,使患者的社會活動能力減弱,與外界交往受到了限制,長期與外界隔離。同時,疾病的折磨,以及患者自理能力的降低,患者易產生悲傷、失望、痛苦等不良心理。因此,COPD患者不利的現狀亟待改變。而不健康行為的改變與健康行為的建立均需要時間與方法,跨理論模型作為主流行為改變的方法之一,近年來在慢性疾病患者行為改變中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對COPD患者行為改變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2] Ives SJ, Harris RA, Witman MA, et al. 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role of redox balance[J]. Hypertension, 2014, 63(3):459.
[3] Maclay JD, MacNee W.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OPD: mechanisms[J]. Chest, 2013, 143(3):798-807.
[4] Huang L, He H, Jin J, et al. Is Bulpa criteria suit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probable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EORTC/ MSG and ICU criteria[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17(1):209.
[5]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Transtheoretical therapy: Toward a more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982, 19(3):276-288.
[6] Prochaska JO, Velicer W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Ajhp, 1997, 12(1):38.
[7] 梁世鋒.鹽酸唑酮片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煙患者戒煙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6):634-635.
[8] Rizzi M,Grassi M,Pecis M,et al. A specific home care program improves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ceiving long term oxygen therapy[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9,90(3):395-401.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