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曉紅
【關鍵詞】 科學教學;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70—01
一、更新理念,重視核心素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隨著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在這個科技、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要保證孩子適應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成績和分數都不重要,孩子的能力和素養才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核心。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我們要積極認識到科學教育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中小學科學教學對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我校可以利用九年一貫制的學制特點,合理配備高素質的科學專業教師隊伍,引導全體科學學科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從自身轉變觀念,更要積極引導家長及學生深刻認識到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新的要求,可以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是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任務了!
二、激發興趣,激活內在動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學生對科學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就會如饑似渴地去學習和鉆研,但是如果沒有興趣被迫學習,就會扼殺他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科學教學從小學起始階段就應當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充分調動和長久保持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首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引入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出發,巧設懸疑或者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違背學生常規思維的現象入手,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內容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也可以利用小故事、游戲、實驗、文學詩句等引入。其次,課堂中講解一些科學史的故事、科學家的趣事,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學習密度知識時,引入阿基米德鑒別皇冠的故事;講解重力及失重的知識時,帶領學生觀看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視頻。通過這些經典趣事、視頻等,使枯燥繁難的理論知識變得鮮活生動。再次,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利用生活當中已有的現象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或規律,使科學知識生活化、情境化,例如:探究物體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讓學生感受拱形的力量,認識到身邊形形色色的拱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保障與便利,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學習不僅有趣而且有用,讓學生品嘗到問題解決后的成功喜悅。有時可以在教學中介紹現代科技前沿的高精尖技術,如:天眼、空間站、載人航空、蛟龍號等,從而激發他們更進一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好奇心和求知欲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推動力,成為創造性思維的催化劑。最后,“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師生情感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
三、注重實踐,培養科學思維
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展理論把兒童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7~11歲階段的孩子開始建立具體的邏輯思維能力,開始學會理性地分析事物;到了11歲以上,孩子開始學習進入成年人的思維模式,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的推理水平,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老師恰好肩負學生思維發展的重任。中小學科學課堂中的實踐活動和實驗就是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質疑思辨、理性思維等綜合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中小學科學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實驗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過渡,調動學生手腦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探究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時,教師引導學生找來形狀相同的同種材料的紙,折疊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再以硬幣或者圍棋子充當重物進行分組實驗,實驗材料方便易找,實驗操作簡單直觀,期間還滲透了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思想,通過實驗學生不僅得到了實驗結論,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再比如組織學生分組完成“覆杯實驗”,提出問題“為什么倒置杯子后,杯口的紙片竟然不會下落,這一原理在生活當中有哪些應用”,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動手操作,組內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實踐活動和實驗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求事物的本質、思考問題的內涵,并且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習活動、思維訓練在課堂中真正產生。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