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瑜
【關鍵詞】 課程改革;素材;合作;評價;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92—01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他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續產生影響。教學反思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回顧過去,它更是指向未來,終極目標是矯正和調控以后的教學活動,教學反思是教師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眾所周知,課改已走過了十幾年的風雨歷程,它的鋪開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是欣喜的背后,在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某些教學片段進行冷靜的思考時不難發現,在新課程改革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重復素材幾時休
案例一: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很多教師都喜歡創設去商場購物的問題情境,學生學習一步應用題時在用,學習兩步應用題時也在用,學習三步應用題時還在用,就連在計算題教學中,一些教師依然采用這一情境。相似的素材,稍加變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不斷使用,數學課堂慣用的教學模式基本成了“到超市購物”。
反思:現行的新課程教學對學習素材的選用非常重視,多數教師都對教學中的素材進行了更換,賦予它更多的生活氣息,更加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然而,一些教師在選擇素材時,過多地關注素材的現實性和趣味性,經常選用一些情境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如案例中提及的選用去商場購物這個素材作為學生的認知背景,確實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隨著選用同樣素材的次數不斷增加,學生經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學習興趣和欲望會越來越低,再好的素材,也會由于一次次的濫用,喪失其原本具有的價值,削弱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什么樣的合作才有效
案例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馬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一下子,學生亂成一鍋粥。有的小組只有組長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其余同學充當觀眾,有的小組大家爭著發言,都在說自己認為是怎么樣的,缺乏組織性,而部分學困生則乘機做一些與學習活動無關的事情。
反思:其一,在現行的課堂中,小組合作幾乎每節課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課上多次安排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目標不是很明確,隨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學習體現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但是一味地強調合作,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在不少的課堂中,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相互傾聽。從學生匯報發言中的“我認為怎么樣”而不是“我們組認為怎么樣”不難看出,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三、怎樣的評價才能入腦走心
案例三: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碰到這種現象,學生在回答問題后,不管這個問題是簡單還是復雜,只要回答比較合理,即使回答錯誤,總能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講得真好,表揚一下” 這樣的話語不時會出現,緊接著,學生就鼓起掌來。在不經意之間,學生的一句隨口回答,有時甚至是不著邊際的回答,也能讓老師翹起大拇指,一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不斷。
反思:新課程提倡積極、激勵性的評價,但并非簡單的是課堂上不時響起“你真棒”的缺乏實際內容的鼓勵聲,給學生額頭上貼上幾顆智慧星。似乎傳統的教育只是一味地批評指責,而現在的教育則有了太多的肯定和表揚。其實,一味地表揚會喪失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也容易使學生迷惘。
四、“媒體”還是“主體”
案例四:觀摩課上,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教學內容表現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然,電腦操作出現故障,課件無法正常運行。上課的老師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向計算機老師拋去求助的目光,計算機老師上來擺弄著鼠標,電腦一下子又恢復正常,課又熱熱鬧鬧地進行下去。
反思:現在課堂教學就好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定要使用多媒體課件,這好像成了評價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泛濫成災,不管什么教學內容,也不管是不是適合,反正教師一上課就要使用。同時,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課件的制作和設計上。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可以跟著課件中設計的問題一步步地進行思考,其實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即使學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創新,也還是得回到教師事先設定的程序上來。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束縛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個性的張揚。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