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君
【關鍵詞】 高中;音樂教學;興趣;參與;體驗;內化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74—01
一、激趣:是音樂審美的心理前提
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本身的魅力才是學生對欣賞產生興趣的來源。與其苦口婆心地勸說或者是長篇大論地分析,還不如讓學生多聽音樂,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音樂本身。學生只有在輕松愉悅、主動積極的狀態下對音樂本身產生興趣,才能對音樂欣賞課感興趣。如果從音樂欣賞課上感受到的不是音樂本身的美以及和諧,學生就不會在心理上產生對音樂的好感、快感,那么何談從欣賞中審美?所以,關注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抓住興趣這個關鍵來選擇、裁剪音樂欣賞素材,提供符合學生審美特點、能激發其興趣的音樂“食餌”,是實施美育化音樂欣賞課的前提。
二、參與:能突出學生審美的主體性
高中音樂欣賞課堂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課堂設計引導下積極、主動、自由地欣賞音樂美。在此過程中,學生才是欣賞的主體,教師不過是一個領路人。但是,智育化的欣賞課顛倒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它把音樂教師放在了一個掌控者的地位,幾乎完全忽視了學生作為欣賞主體的地位,從而也就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情況。事實上,學生是否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欣賞的活動中,事關學生審美的主體地位能否發揮,也關系到欣賞課的成敗。
如何才能突出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主體性呢?很多一線教師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方法。但是任何方法都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比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會采用音樂興趣小組的辦法來加強學生對于欣賞活動的參與程度:按照他們的興趣和課堂設計的實際需要,把他們分成流行音樂組、民族音樂組,或者分成笛子組、二胡組、薩克斯組等等。通過分組,讓學生把自己最有實力的一面展示出來;他們可以在組內互相展示和討論,互相評價批評,也可以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欣賞感悟。有時候我還利用學校的文體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特色音樂表演。這樣,學生通過直接參與活動,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教師積極研究學生的特點,認真考慮自己所在學校的條件,努力想辦法鼓勵學生參與到音樂欣賞的實踐中來,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審美的重要步驟。
三、體驗:反復聆聽,理性把握
高中生在課堂上的音樂欣賞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審美的過程。學生會以自己已經形成的審美經驗體驗音樂的美。他們在欣賞時,首先通過感官體驗到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速度、音色等基本要素,初步判斷它是“好聽”還是“不好聽”,或者是憂傷的還是歡快的等等。
作為音樂教師,還應該通過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中表達出的情感,并喚起他們的想象,甚至幫助學生理解、領悟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作為欣賞者,學生對于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感情的理解,主要還是依賴于對作品的反復聆聽和理性把握。所以,反復聆聽對高中生音樂欣賞活動非常重要。它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沒有這種感性體驗的積累,學生是無法形成對音樂作品的理性體驗的。而智育化音樂欣賞課堂忽視最多的也許就是不關注學生對音樂作品本身的體驗,它企圖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生吞活剝地理解一些別人的欣賞感覺或者枯燥的欣賞理論。
反復聆聽是高中生在欣賞課堂上的一種特殊音樂體驗:特定的場合、一定的時間、一定的作品。所以,教師要花精力設計好。聆聽時間太短,就起不到作用。另外,在聆聽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好聆聽的階段以及每個階段具體的目標任務。
四、內化:慢慢等待花開
從美育的角度看,音樂欣賞課的最后環節就是讓學生在欣賞中形成審美體驗、審美能力內化。通過對人類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引起學生的美感,豐富他們的想象,陶冶他們的情操,在此過程中他們內化自己的審美感悟,形成自己高雅的文化修養。雖然內化的表現可能模糊不清,但是我們應該耐心等待。因為通過音樂欣賞所獲得的對美的感知和追求,在學生身上引起的變化主要不是外表的而是內心的,其速度是漸漸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內化的結果,不是以分數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以學生的生活態度、生活情趣表現出來。相信只要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興趣,就能使他們養成審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能讓他們體驗到情感的升華。無疑,一定會把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里,它們終會發芽、開花、結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