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奇
摘要:新媒體的崛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沖擊可謂前所未有。新媒體視域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徑探索研究應應用互聯網思維,打破藩籬,找準“契合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生成性”關系。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育角色;契合點;生成性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5-0005-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新媒體的崛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沖擊可謂前所未有,如何打破大學思政理論課“孤島化”窘境,如何打破“網絡服務于第一課堂”守舊思想,如何建立新媒體視域下的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轉變成為每個思政工作者心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1.新媒體視域下“課程思政”邊界界定
美國《連線》雜志將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其顯著特征是所有人都可作為信息傳播源,即多點自媒體傳播。在新媒體的視域下,對于“課程思政”的邊界兩種理解:一是把新媒體看作技術手段,探討如何運用新媒體這種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課程思政”教育;二是把新媒體視為社會環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在新媒體的環境背景下探討如何推進大學生“課程思政”教育。而筆者這篇文章傾向于在新媒體應用的背景環境下,將新媒體作為新的育人手段加以建設和應用,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因素,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和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校內外專家協同聯動的育人體系。
2.新媒體視域下“課程思政”教育關系新變化
當代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成長于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之中,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人際交往、表達自我的新方式和新平臺,新媒體信息來源的多元化、話語表達的自由化,打破和消解了傳統主流信息媒介的權威,這必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新媒體的傳播特性,當代大學生接收發送信息渠道和內容呈現不可控性,所以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堅持傳統內容也要結合現代形式,才能有效做好大學生教育與引導工作。
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具有鮮明的目標指向性和價值指向性。新媒體環境下教育活動從現實環境延伸至虛擬環境,其主客體也面臨一些新變化。首先,教育角色的相對模糊性,即由于新媒體匿名等原因,主客體之間身份地位并不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從而要求我們根據新媒體環境因時因地把握教育關系;其次,教育關系應答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接納與應答,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及時應答,如果教育者提供的教育資訊未能得到受教育者的積極回應,那么教育關系并未實際地形成。
3.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的問題分析
3.1 新媒體視域下商業邏輯與人文邏輯的矛盾。新媒體與“課程思政”工作的偏差在于二者遵循的邏輯思維不一致。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遵循商業邏輯,他們的唯一目標就是提升用戶體驗,增加用戶黏性,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課程思政”教育遵循人文邏輯,強調引導而不是迎合學生,這個鴻溝需要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架構。
3.2 新媒體視域下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之間的矛盾。目前課程思政最大的阻力來源于老師和同學對“課程思政”的不理解,有的老師認為課程歸課程,思政歸思政,思政有專業老師上,何必多此一舉;有的老師認為“課程思政”是在自己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一部分思政內容,所謂專業+思政;而其實真正的課程思政必須積極將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將思政這把鹽放進課程教學這碗飯,鹽可以提味,但是飯并沒有額外量的增加。
3.3 新媒體視域下學生對價值引導的向往與供給側媒介素養缺乏之間的矛盾。當前,大學生對網絡思政價值引領的期待很高的,但是供給側方面,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老化,思政隊伍參與新媒體的數量質量遠滯后于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及運用熟練程度上遠低于學生需求,而面對輿情的媒介素養更是急需研究和培訓。在高等教育中存在著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的現象,即在一些學科中 “失語”、在教材中 “失蹤”、在論壇上 “失聲”。[1]
4.新媒體視域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徑探索
4.1 積極深化新媒體思想建設,加強價值引領功能。“課程思政”不能用線上課堂取代傳統第一課堂,也不能把課程所授的內容簡單“遷移”至互聯網,而是要把思想價值用互聯網思維傳播與展現。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價值引導,都是學生認知領域觀念的重構過程。新媒體視域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徑探索要注重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同維度的培育,由淺入深、由知到行,由知識掌握到內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4.2 積極推進德育創新意識,提升高校師生媒介素養。新形勢下要對全體師生進行系統化的媒介素養培養課程或訓練,使其在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的同時,逐步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與素養,并且著重提升師生的創新意識、識別意識、判斷意識及溝通交流意識,共建共享新媒體教育資源,使其能夠辨別和抵御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構建良好的高校媒介生態。
新媒體視域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應找準“契合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生成性”關系。應用新媒體思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和感染力,真正實現將思政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
參考文獻:
[1] 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 .揚州大學學報 (高教研究版),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