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小杰
摘要:在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與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背景下,小學教材《道德與法治》正式出版發行,并走進小學課堂,該教材引導學生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材;教育思想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面對國際越來越嚴峻的競爭形勢,對我國人才培養計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為祖國的健設培養出更多合格的綜合素質優秀的接班人,成了當前我國相關教育工作者主要工作方向?!笆陿淠?,百年樹人”,教育一直都是一個民族振興的發動機也是一個社會能夠取得長遠進步的基石,因此要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編寫教材是一件十分需要時間的事情,需要編撰者投入巨大的心力,小學教材十分重要,因此對編寫團隊的學識、見解、心胸、眼界都有十分高的要求,每本教材的教育思想是該教材的靈魂所在,而小學教材《道德與法治》的靈魂則是見真,見善,見美。
一、見真
1.1提倡新的學習觀念
所謂見真,就是指不過度的夸張,不美化粉飾學生所處的這個客觀世界,不講假話、大話、空話,為了兒童展現這個生活最真實的一面,給兒童帶來最為真實、科學和全面的知識,交到學生要做最真實純粹的自己,說真話,做實事,做真人用,最為真誠的態度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注重對教學方法的革新,讓孩子在生活中處處都能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在學生自己閱讀時,與人交流溝通時,與朋友一起玩耍時,參觀博物館時等等都可以用心的去學習。
1.2關注“熱愛”的雙重含義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本教材中,強調突出了熱愛的雙重含意。教材引導兒童熱愛與感激父母、老師,幫助兒童學會遵守規則,建立對學校的歸屬感;但同時指出,對父母、教師、學校的熱愛還有另一種方式——批評與行動。教導孩子在熱愛父母的時候,也要勇敢指出父母身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強調指出父母做得不足的地方,使得父母能夠改正自己的缺點,也是對父母愛的一種表現。在對于師長、朋友、班級或是學校,學生都應該保持自己對他們的熱愛,但是熱愛不是盲目的喜愛,不是無理智的追捧,而是在保持熱愛的悸動的同時,對其存在不好現象的地方提出批評,做出應該有的行動。
二、見善
2.1理解、接納兒童的負性行為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缺點,犯錯是小學生的必修課,是他們一點一點懂事的階梯,因此家長和成人如何對待兒童的所犯錯誤就顯得十分重要,家長和老師對待這個問題的措施很可能使得兒童對于自己的負性行為有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孩子認錯的態度和能否及時誠實認錯是兒童成長的關鍵一步。比如說謊,兒童為什么會說謊,其可能因為恐懼、膽怯或虛榮好勝等各種原因沒有說實話,因此對于兒童的教育就必須讓兒童認識到,說謊只是一個行為,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背后的種種動機,讓自己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靠謊言來維系面子。
2.2認識道德的復雜性
道德是一個抽象的不具體的邏輯性名詞,道德是一個十分復雜,理解起來不容易的詞匯,如何讓兒童能夠在復雜的道德情境前,選擇和保持善意、善心、善行是小學綜合素質教育的重點所在。《道德與法治》中通過各種貼近生活的實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簡單深刻的探討,讓兒童能夠辨別善意的謊言和惡作劇的謊言區別所在。
三、見美
3.1認識兒童自我的多維性
小學教材的使用者是兒童,教材中的主角也是兒童,因此對于認識自己和了解現實中的世界有積極有效的幫助,也讓家長們更加能夠清楚的認識兒童。在教材中,通過展現不一樣的兒童,展現每個兒童對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做法來向孩子傳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小世界的概念,讓孩子認識多維的自我。
3.2見到物質背后的人及人心
教材中很多課都涉及工業、農業、交通、家鄉建設等話題,通過引領兒童認識家鄉、認識社會來向孩子展示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向孩子在紹家鄉的位置、家鄉的傳說、家鄉的特產后,特意突出家鄉人,引導兒童介紹家鄉人的貢獻、家鄉人的生活習慣,來從最貼近他們生活地方來為孩子描繪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
四、結語
小學教材《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上契合十八大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思想,與正在極力打造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的社會新氣象相一致。見真見善見美是這套教材的靈魂,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好好揣摩吸收的。
參考文獻:
[1]宋梅.呵護人生最美好的開端——淺談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J].時代教育,2017,(02):204-205.
[2]呂航行.淺談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欄目設計的選擇和使用[J].文理導航(上旬),2017,(01):94.
[3]樊慶紅,李建文.法治教育應面向核心素養——以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