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承
摘要:現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百年目標不斷臨近。同時,隨著國家的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大量貧困戶不斷走出貧窮,但隨之也出現了高比率的脫貧戶“返貧”現象。因此,注重基層領導干部的培養,糾正人民思想意識,注重脫貧的方式方法,轉變貧困人口傳統觀念,重視教育投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全面小康;精準扶貧;脫貧舉措
建國初期,我國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長久以來的社會理想。1979年,鄧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往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綜合國力取得了巨大進步,國家面貌煥然一新。但是,目前我國仍然有一定數量的困難群眾沒有脫貧。實行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是當下刻不容緩使命。
一、精準扶貧的重要性
通過精準扶貧,讓困難群眾實現徹底脫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實現精準扶貧,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過就走上了脫貧的道路。改革開放的實施,也賦予我國的脫貧工作中國特色,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道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過去的中國經濟發展薄弱,貧困人口眾多。截至2014年底,中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目前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打好脫貧攻堅戰。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堅定目標,踏實肯干,不怕困難。確保到2020年,即中國共產黨成績一百周年之際,所有貧困地區以及貧困人口全面脫貧,達到小康水平,實現小康社會。
(二)實現精準扶貧,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先富帶動后富”的政策卓有成效,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總體高速發展;而到了現階段的精準扶貧工作中,這一政策依舊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與參考意義。
其次,從客觀規律來講,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總是存在的——這一差異在個體智力水平的差異方面體現的尤其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在精神扶貧的工作中要兼顧“公平”與“效率”,二者齊頭并進、科學提升,以保證整個扶貧工作的協調快速發展。在效率方面,我們要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合理分配,讓更需要的地區、更需要的個體得到發展的機會,使得那些有能力進步、愿意進步的人不會因精神食糧的缺乏而止步不前;在公平方面,則要“合理分配”與“內部和諧”并重。一方面,兼顧了效率的“合理分配”并不是偏激的精英主義,資源分配不能向貧困群體中潛力較高的個體過分傾斜而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是“因材施教”,讓潛力相對較低的個體也按照自身能夠消化的程度來獲取扶貧資源,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能吃飽“精神食糧”。另一方面,“內部和諧”是“先富帶動后富”的保證,為了保證效率而實施了合理的資源傾斜,就必然會造成分配差異與發展差異,而差異就會產生矛盾。同時,在面對高潛力個體的扶貧過程中“扶志”尤為重要,要讓他們建立起較高的道德品質與思想覺悟水平,確保他們在“先富”的情況下愿意“帶動后富”,從而共同脫貧。
最后,要以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的高度來帶領貧困群眾,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脫貧攻堅戰的根本矛盾是人與物之間的矛盾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是脫貧理想與資源匱乏的矛盾,而不是貧困群眾內部為了搶奪資源而斗爭的矛盾。
二、實現精準脫貧之舉措
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一項重大工程。不僅需要政策支持,也要注重貧困地區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人民群眾思想意識及扶貧方式的轉變、教育的投資,從而實現全面脫貧。
(一)要注重培養基層領導干部清正廉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基層領導干部作為當地發展的帶頭人,重中之重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牢記自己的使命。要樹立優良工作作風,注重貧困地區的科學發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扶貧脫貧工作與農村農民結合起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嚴格制止守株待兔、不思進取的現象,也要杜絕撥苗助長、不切實際的做法。要轉變扶貧方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準確了解困難群眾的貧困原因、貧困程度,以及他們的思想動態。
(二)擺正人民群眾思想意識,改變扶貧方式
當前社會,出現了許多貧困的群眾,開始以“接受國家救濟”為榮。甚至出現一些不貧困的村民,試圖“拉關系”來爭取一個貧困名額。因此,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脫貧,必須根除這種企圖不勞而獲的愚昧的思想意識。幸福是努力奮斗出來的,這種不思進取、安于享樂式“貧窮”也是不可取的。
我國自古就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俗語。與其對困難群眾進行“輸血”式救濟,不如教授他們以“造血”的方法。因此,政府在給予他們經濟救助的同時,不妨給他們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與其對困難群眾進行經濟物質上的救濟,不如教會他們創造財富的方法和本領,做到扶貧先扶智。就像有人遇到經常性的經濟困難,此時我們會給予適當的幫助,只不過不管是救濟還是借錢,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因為救濟或者借錢只能解決他一時之需,錢用完了,還是會回到原先困難的窘境,甚至是惡性循環。解決經濟難題,掙錢是本,生錢才是道。
(三)轉變致富觀念,重視教育投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可是仍有很多農村村民并沒有受到這一形式影響,甚至沒有絲毫轉變觀念的意向。固執的堅信“知識無用論”,“打工掙錢”是他們眼里致富的唯一途徑,對子女的教育更是毫不關心。一般持有這樣想法的人,往往都會搬出一些例子。對于女生,他們就會說看誰誰誰沒有讀書但是嫁了戶好人家,現在的生活美滋滋的。對于男生,他們也會說一些就算沒有讀書也成功賺了很多錢的人。而且,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往往自己就沒讀到書,而且自己也沒什么本事。因此,就出現了,貧著更貧,富者更富的必然現象。
因此,轉變致富觀念,加大對于教育的重視度,才能為徹底擺脫貧窮打下堅實基礎,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張新文.發展型社會政策與我國農村扶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楊智.全面小康目標下甘肅農村反貧困研究[D].蘭州大學,2016.
[3]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