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書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追求,通過激發興趣,感悟文章真諦,從文章中尋找生活中的文字之美,文章中的韻律之美,以及人性之美。從仿寫到創作,從學習到熱愛,從而感悟生活,于生活中豐富思想,于思想促進創作,全面提高文學素養。把寫作作為傳遞情感,傳承文化的載體,形成自己對人生獨特的理解。其中我們引導學生廣泛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學習,去積累,最終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和道路。
關鍵詞:審美 興趣 感悟 創作
法國的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那么如何才能發現美呢?作為一名教師,教學活動是幫助學生發現美的重要舞臺,生活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美。而要發現美必須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課堂作文教學活動中,要刻意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讓他們的審美能力得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結構是由“生活素材成文,文章以悟作文之道,作文之道以傳遞美”來構成。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學活動中的幾點體會。
一、培養興趣,把生活提煉成文章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確培養學生寫作興趣,點燃學生的創作熱情是作文教學的重要標準。語文老師的使命就是要善于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對寫作慢慢產生興趣,認真的觀察生活細節,寫出自己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用自己手寫自己的心,不再害怕寫作文,從而實現由“要我寫”向“我要寫”的蛻變。創作的動力來源于興趣,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時認真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此時的寫作需要以及對寫作方向要求。
要精心設計適合學生的好的作文題目。從而讓學生在寫作中興致盎然,只要近距離貼近現實生活,有創意就能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如“初中,一首難忘的歌”、“心靈也有飄雪的季節”、“愛的聲音”等在我們現在的平常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經常忽視或者輕視作文的命題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對學生作文的訓練缺乏整體考慮,作文題目布置不能隨意而為,如果題目老套,內容古板,導致學生沒有寫作興趣,失去了沒有創作熱情。其實命作文題目集中體現了語文老師本身的素質水平,也是寫作訓練成敗的關鍵。所以我覺得作文的命題要貼靠近學生實際生活,善于讓他們發現他們生活中閃光的情景。
二、大量閱讀,文章中悟道理
想要提高學生創作的能力,前提是先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不僅是寫作的前提,也是寫作的靈感的源泉所在。每一個人憑個人閱歷,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想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事事親歷,那就必須學會多獲取間接經驗。而獲取經驗的最高效的途徑便是閱讀經典著作,豐富人生體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在讀書,逸在作文”這是多少人在寫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讀書本身就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更至語言的表現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起來。一旦需要,這些積累就會福至心靈,自己跳出來供你應用;你也可以很自然地隨手而來,不用思索而順理成章的應用,從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得更生動、完美。多讀書的確是一條通向寫好寫作的成功之路。
現在學生身處信息社時代,隨著知識查找的方便快捷,他們已經不愿意自己去主動獲得知識,如有需要,網絡就是他們學習的奶娘,這樣就必然導致缺少了一個人作為個體對社會、人生、情感的體驗和感悟。也不會通過知識的積累從古往今來的作品文化那里去吸取營養和力量,當然多讀書還要多練筆,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練習,寫作也一樣,寫作訓練達不到一定深度或熟練程度,就難成效。
寫作是一種創新,必須在反復訓練中體悟、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所以要養成勤于動筆寫作的習慣。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創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多讀多寫文章,只有多寫作,寫起文章來才得心應手。
三、勇于仿寫 仿中學習
“仿”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是拿來就用,例如,在訓練人物的外貌描寫時。“眼睛有神,鼻梁高挺,有柳葉彎眉”,這世界上真有這么多長相相仿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在文學創作上我們提倡的是“這一個”,這一個標志著唯一,代表著創新,標志著一種獨特的原型塑造和自己對創作的獨特的理解。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要求不受慣性思維的約束,而要鼓勵他們有自己的獨特觀察和見解。例如,學習了《農具的眼睛》一課后,讓學生學習了怎樣通過觀察來表現人物對生活的理解和贊美。實際上學生在進行仿寫性訓練時,創造性思維的作用就在其中閃耀。他們完成的作品,正是創造性的思維飛翔的翅膀,慢慢的他們就能翱翔在長空。
我們要對學生講:方法多余困難,作文亦是如此。開始不要怕不會寫或者寫不好,只要勤于練筆,熟能生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詩人都是提筆就成為作家、詩人的。有的被退稿幾十次,甚至是幾百次才能最終成功。著名作家巴爾扎克是從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走向成功的。語文老師可以通過班里的班物,作文競賽,創辦手抄報,講解優秀范文,范讀習作好的學生作文,指導、鼓勵學生修改,精益求精,讓學生有更多的展現自己的才華的機會,享受創作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這不失為一種提高作文寫作水平、激發寫作熱情的好方法。我們還可以用那些著名作家的寫作故事激勵學生的寫作熱情,培養他們的不畏困難的品質。并善于發現學生的作文優點,即使是一點一滴的進步也及時給予肯定,幫助學生樹立起寫作的自信心,有一次作文習作,一個學生在題為《人生有夢不覺寒》一文寫的凌亂毫無章法,縱觀整篇文章,錯別字很多,隨意而寫,沒有章法可言,僅有一句“人生或許有寒冬,而我無論在什么季節,我都要放歌,有夢有歌寒冷也會遠去”非常好,我在點評這篇作文時就暫時放棄了不足,只對這一語句給予適當高度評價,這名學生得到了鼓勵,同學們也有了創作的感悟。讓他們真正領悟到能“寫好一句,也一定會寫好全篇”,從此這名同學變便對寫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經常有好的文章出現。
四、尺長寸短,優勢互補
語文老師是學生創作的評判者和推動者。我們在習作評改教學實踐中要將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全體學生既能參與評價別人的作品、又能評價自己的作品和被別人評價的活動,使每一個學生既是主動評價人,又是被評價者。他們在作文創作實踐中始終處于積極的地位置。教師個人主觀的認識不能出現偏差,如果不及時的做出相應的反饋,學生就不會對自己作文有正確認識。
當某位同學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其他同學或同桌同學聽的時候,讓其他同學說出他們的想法,而且說出每個人的收獲和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恰當的時候大家都把自己滿意的作品拿出來,相互評價、欣賞作品,汲取他人的成功經驗等等。并且要求學生每個人把自己的作品積累到積累薄,,全班所有同學進行交換閱讀,并在作品的后面認真留下自己的寶貴意見。實現作品優勢共享、互評的效果。這樣,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共賞互評,既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同時也學到了別人的優點,使寫作能力日新月異。
五、課外積累 課內開花
一個學生作文的好壞。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文化底蘊的積累,首先要為自己營造讀書的氛圍,創造讀好書的條件,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要有計劃,有目標的去讀中外名著,讀名人傳記,可以說。讀各種書,就是穿越時空,穿越地域,和作者的一次對話,我們通過閱讀了解了一個時代。了解了那個時代的人性之美,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從一個井底之蛙變成展翅翱翔的雄鷹,所以讀書是寫好作文的先決條件。
其次,學會讀書。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會讓我們讀書效率事半功倍。我們可以采取“略讀”、“精讀”、“瀏覽”等多種方式,讓自己在書海中徜徉,讓自己變成一塊海綿。盡情的吸收書籍中的營養和寫作經驗。我們還可以根據作家的創作背景給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分類。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他同一時期作品中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來讀。就可以以點代面,免去了盲目閱讀浪費的時間。又可以利用這些節省的時間讀更多的書。何樂而不為呢?
最后我們還要做好閱讀筆記,把我們認為文章中的精妙語句,經典寫法,以筆記的形式整理出來,逐步分類,經常溫習。讓這些知識爛熟于心,那么我們就有了寫作文的基礎條件。為寫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些語句。那些寫法就是我們創作的靈感的源泉,我想所謂的“靈感”,就是我們為創作做的充分的準備吧。
當我們在寫作時,課堂上的作文題目,學生面對時,首先要解題,按照題目的要求,學生要在大腦中“檢索”,找到前人的寫作經驗,和那些相近的場景。這樣學生就會受到啟發,有了寫好作文的勇氣和信心。不會出現遇見作文題目就撓頭,不知所措的現象。還有要注意的是,不能生搬硬套。這是寫作文的大忌。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學生沒有消化理解自己積累的東西。模仿雖然是第一步,但是可以從簡到繁,由易到難,誰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寫出優質作文。有生活的作文,有深度的作文。課外的閱讀積累就是作文的土壤。課內的作文呈現就是作文到開花結果。
總之,學生的優秀作品的出現是教師正確引領、積極指導加上學生不斷的學習提高的最終結晶。是學生體現自我人文素質,實現自我超越的途徑。而作文教學又是一項長期的、繁瑣的復雜工程。這項工程,我們還要做很多的工作個探索。今后,我們要勇于發現,繼續探索作文教學的方法,為增強學生的寫作、創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永不放棄的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其塔木中心小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