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宋代書院是眾多時代中發展最為成熟、體系最為完整的書院代表,在其課程設置、教學環境、藏書方面上都體現了濃厚的人文特質,本文通過對宋代書院人文性的分析,挖掘出對當今語文學科有一定啟示的部分:增設經典文本解讀課程,增加文言文的選篇、建構詩情畫意的教學方式、擴展課外閱讀等。
關鍵詞: 宋代書院;人文特質;小學語文
宋代書院教育是封建社會教育系統發展的成熟階段,完整的體系、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我們當今的語文教育也有重要的啟發。
一、 宋代書院的人文性
人文性一般是指對人自身的完善與追求,包括人的尊嚴、自由、情操、品德、信念和價值觀等。著名學者、特級教師于漪把人文性的內涵概括為八個方面:知、情、意、性格、人格、情感、意志、心理品質。現查閱有關宋代書院的文獻,發現宋代書院的人文特質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宋代書院課程設置體現了濃厚的人文理念
1. 道德教育類
道德教育是宋代書院教育比較關注的內容,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教授儒家經典著作,尤其是以朱子為代表的宋明理學家的著作,把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素養作為基本價值標準。朱熹主持白鹿洞書院期間,他認為講學應有一定的秩序,“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孟子》《中庸》。”他將道德教育放在第一地位。因此,《四書》《五經》是生徒學習儒家經典的必修課目,里面蘊藏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規范,是學生個體擴寬道德知識,提高道德素質的重要保證。
2. 文史類
詩文是書院課程設置中僅次于儒家經典的另一內容,儒學知識分子特別注重自身文學修養,因此,《詩經》三百篇、屈原的《楚辭》也都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目,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學理解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宋代書院也重視歷史類書籍的學習,宋代書院將《左傳》《公羊傳》《史記》《戰國策》也納入課程體系。史事類課程的教學方式是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品味閱讀,書院教師只對史事做提要式解讀和點評,讓學生自己從史書中感受到風云變幻的時代特征,傳遞“讀史以明志,以史為鑒”的史學精神。
(二) 宋代書院的教學環境體現了高雅的人文情致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在書院的選址上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宋代書院的選址大都位于風景優美僻靜的山水之間,學生在課余時間,結伴同游于山水之間,吟詠談頌,品文論詩,在大自然中感受文字之美、體悟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正式這種方式,學生在美麗、幽靜的環境中自己的文學底蘊和文化情懷得到升華。
(三) 豐富的藏書用于自由研習,展現了博雅的人文涵養
朱熹接管白鹿洞書院之后便展開了四處整集圖書的活動——“今者本軍鼎新建立,教養生徒,漸有倫緒。又承本路諸司及四方賢士大夫,發到文籍收藏,應副學者看讀。”書院藏書是堅持一種開放性理念,它不僅服務書院的老師生徒,還對社會上廣大學子開放,形成學術流通的學習氛圍。全國各地學子聚集在書院中,自由地討論切磋,書院的藏書,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由閱讀,正是這種開放的氛圍,學生通過廣泛閱讀,博覽群書,不僅擴大自身的知識面,又塑造了學生博雅的氣質。
二、 宋代書院教育的人文性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啟示
(一) 增加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課
經典文學作品蘊含了中國歷代以來的優秀社會文化、更能教會我們傳統的道德和禮儀之學。因此應開設傳統文化課程,作為語文課程體系的輔助,如:古詩品讀講解課,或者對四書五經之道、經典文化等課程進行開發、講解。學生可以從《詩經》中理解千百年前的社會風土民情,學生還可以從《論語》《孟子》中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開設這樣的課程可以引導學生多方面地理解中國文學,而不是就單一的語文教材來學習。
(二) 構建詩情畫意的授課方式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性質,教師不僅要教課文,更是教語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陶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對學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宋代書院就非常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學子在吟誦唐詩宋詞之中品悟情感美和詩詞的韻律美,書院教師常帶學生在山水之間、于煮茶觀景之間領略自然的美麗與古人的浪漫情懷。
現代校園的封閉式教學,孩子的美學思維往往不能得到很好地發揮。學生往往被禁錮于“圍墻”之中,筆者認為,在學校允許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更多地帶領孩子親近大自然,在田園之間、自然之中生發孩子對美的追求和喜愛。或者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因課制宜地為學生創設情境,比如在詩詞課堂上,播放優美的配樂,讓學生在音樂情景中感受詩詞的意蘊。
(三) 加強課外閱讀,拓寬視野
宋代書院學生有很多自由時間去自由選讀文本、自己品讀感悟其中的道理。我們倡導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除了汲取教材內容,還要進行廣泛的閱讀,在學習時間之余選擇感興趣的讀物進行閱讀,如: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作品、長篇文學名著等。通過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形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博雅氣質,在知識的海洋中,學生的人文修養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提升。
書院作為我國封建社會中的發展成熟的教育系統,其典型的人文特質給我們當今的語文教育帶來了很多啟發。我們應該汲取有利的營養為我們的語文教育擴充更多的實現通道。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學大辭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四大學一·綱領[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0.
[3]李夢陽.白鹿洞書院古志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5:79.
作者簡介: 常婷,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