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微課教學,可以從多方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微課;激發;自主學習
微課在現有的教學中具有形象,取用方便,短小精悍,易于傳播等優點。目前我在初中物理課教學中嘗試利用微課輔助教學。經過探索,我認為利用微課輔助教學相比于傳統課堂有如下優勢:
一、 巧用微課創設情景,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學生探索未知的動力,牛頓對蘋果落地產生了好奇,于是萬有引力定律產生。瓦特對水壺上冒出的蒸汽產生了好奇,經過探索改良了蒸汽機。伽利略看燈搖擺,產生了好奇,提出了單擺模型和相關規律。好奇心能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新的世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創設情景,時時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探究。
例如:在開展新課學習《透鏡》這一節時,可以先給學生播放微課,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凸透鏡、凹透鏡的形狀特點和折光效果,從而促使學生自主去研讀課本,了解透鏡的構造及作用。
再如:在學習《大氣壓強》這一節時,可以先讓一位學生觀察微課中教師對覆杯實驗的演示,水倒不出來這種反常的現象會喚起學生的好奇,要弄清楚水為何倒不出來的原因就促使學生自主去探究大氣壓強的特點和規律。在探索中學習的話,學生就可以跟著微課自己學習操作,減少了教師手把手灌輸教學的環節。
某些教師總以為實驗學習與操作相對影響教學進度,不如刷題實在,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設計比較有趣的物理情景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自己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訓練,學業成績能穩步提高。事實上學生自己學了,相比較教師反復灌輸,其對學習習慣的培養意義更大,所以在這方面教師應多加注意。
二、 活用微課貼近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對某一個物理現象產生了好奇心,要讓其產生持久的自主學習動機,還必須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里,教師應充分挖掘物理學科的特點,因為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較多的學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具體的應用,因此在常規教學中要貼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體驗中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所用,這樣學習起來方能事半功倍。
在《光的反射》的學習中,對于光路可逆性學生一直都不能理解,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現象“你從鏡子中觀察到別人的眼鏡,那么別人能不能看到你的眼睛?”,我們制作了相關微課進行播放,用微課的形式將課本上的相關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起來較為輕松,學完之后對照生活實際也能產生相關聯想,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果。
學生對某一科的學習產生興趣后,就會有自己去挖掘的動力,只有自己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學習就不會枯燥乏味。甚至在平時的學習當中,會主動,且有意識地去關注相關信息,查閱感興趣的資料,以滿足其求知欲。
三、 善用微課分層教學,以成就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往往是以中等基礎的學生來進行備課,教案、習題、課件等都圍繞著中等基礎的學生來進行。這樣對優秀的學生或者學困生來說就相對較不公平。優秀的學生吃不飽,學困生聽不懂。那對這部分學生來說,失敗的挫折就會常伴左右,沒有成就感。長此以往,將會形成惡性循環。利用微課進行分層教學,可以供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提前觀看微課,學困生可以多看多思考,一遍不行再來一遍直到學會為止。
例如:在學習《光的反射定律》這堂課時,學生對于光路作圖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某些學生一遍就過,一學就會作圖,某些學生反復學習也較難理解。而教師根據教學進度的需要也不可能反復講解,這個時候制作好的微課就派上了用場。學得快的同學可以多學,接受能力弱的同學可以反復觀看,多學幾遍,邊看邊學,直到會為止。
再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微課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對牛頓第一定律“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一切物體總保特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理解可以如下分層設問:①有沒有不符合牛頓第一定律的物體?②有沒有時間、地點或狀態的限制?③物體一定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嗎?④物體一定保持靜止狀態嗎?⑤物體什么時候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⑥物體在什么情景下保持靜止狀態?⑦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嗎?⑧運動狀態的改變是什么意思?⑨有外力就一定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嗎?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再經過學生的討論與交流,不僅分析清楚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而且以成就感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 系統開發微課資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微課資源的開發耗時較長,可能很多教師對制作微課較難產生信心。其實可以換一個思路來進行思考。如果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將全部初中物理學科三冊教材的知識點都制作成微課之后,以后每年都可以直接拿來用,只需要根據時代發展稍微補錄一些新的情景,真可謂之一勞永逸。所以總體來說還是節省了相當的時間。如果系統開發了相關微課,可想而知,教學效率也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發、利用微課來促進學生學習,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期待同仁一起共同探索。
作者簡介:
李貌,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區皇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