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溪??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教學設計,積極展開結構化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一體化教學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課本的作用,采用連接式教學能促使學生建立認知網絡,采用組合式教學能引導學生展開對比,提高認知能力。這些方式都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展開,體現出了結構化的特點,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認知領域;結構化語文教學;小學語文
從認知領域視角出發可以看到結構具有十分獨特的意義,在教學中如果能考慮到教學的結構,則能讓有限的教材發揮出更大的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出發,積極展開結構化教學,避免學生進入碎片化的閱讀,促使學生更有條理、有系統地展開學習。這樣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能產生更大的教學效果。
一、 一體化,促發最大功效
一體化的結構教學指的是教師根據某些主題將各種文章聯系起來,讓其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從而使得教材能發揮更大的教學效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文章的主題、文章的結構、寫作手法等各種角度將教材整理成一個整體,然后展開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對該類型的作品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均為節選或改編自著名古典小說的課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這幾篇課文放在一起,展開整體化教學。古典小說往往有著鮮明的特點,如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喜歡在沖突中展現人物的性格,有著曲折的情節和完整的故事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圍繞這些特點展開閱讀。如可以將《草船借箭》一文作為例子,讓學生嘗試分析文章的結構,說出文章的情節發展,學生發現文章雖然短小,但是卻一波三折,諸葛亮在借箭過程中遇到了周瑜刁難、缺少材料、面對曹操強敵等諸多問題,但是諸葛亮都能一一解決。此外,學生還發現文章十分擅長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各種方法展現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景陽岡》《猴王出世》等文章,看看這兩篇文章在情節安排和人物設定上是否也具有同樣的特點。組合的一體化閱讀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古典小說的特點。
教師可以將同類型的文章放在一起,將其中的一篇文章作為教學的重點,組織學生重點學習,同時鼓勵學生展開舉一反三的自主學習。這樣能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同時也能讓學生逐步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提高閱讀能力。
二、 連接式,建立認知網絡
連接式教學指的是找到知識之間的連通點,將各種不同的知識聯系起來。教師在教授新知識時,可以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前備知識作為引導,讓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結構映射,進而提高新知識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正在學習的知識輻射開去,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其他與之有關的知識點。
《珍珠鳥》一文展現了人和珍珠鳥之間和諧相處的狀態,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教師采用了連接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先回憶曾經學過的《松鼠》一文。“《松鼠》一文運用的是什么寫作手法,大家覺得這類文章有什么特點?”學生提出:“《松鼠》是說明文,比較嚴謹,讀了之后能更清楚地了解松鼠的形貌、習性等。”教師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閱讀課文《珍珠鳥》,并引入新的知識點,提出:“大家閱讀一下《珍珠鳥》一文,說說同樣是寫動物,這篇文章給人怎樣的感覺?”學生提出自己閱讀后的初步感覺:“這篇文章給人十分親切的感覺。”教師鼓勵學生探究文章為何會給人這種感覺,學生發現文章中融入了人類和珍珠鳥交流互動的場景,同時融入了情感。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這種寫作手法具有什么特點?在寫作時可以用于哪一類作文中呢?”這樣就將記敘文的相關知識引入進來。
連接式教學能促使學生在頭腦中逐步形成完整的認知知識網絡,進而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學到新知識,能很好地起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同時,由于新知識的學習有舊知識作為基礎,因此學生不會感到很突兀,學習效果自然也會有所提高。
三、 組合式,對比文本異同
組合式學習也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展開,不少學生在閱讀中會發現一些具有相似點的作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不同的作品組合在一起展開對比,又或者將同一篇作品中的不同部分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這種組合對比式的學習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學生學會辨析。
《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這兩篇文章都以景物作為寫作對象,但是兩者的寫作手法卻有所不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兩篇文章組合在一起,鼓勵學生展開對比閱讀。教師可以首先鼓勵學生對比文章的寫作手法,提出問題:“《桂林山水》如何描寫景物?”學生提出:“《桂林山水》通過展現桂林山水的幾個特點寫出了其美景。”教師又鼓勵學生分析《記金華的雙龍洞》的寫作方法,學生在分析后發現:“《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作者寫了自己一路上看到的景色。”教師繼而鼓勵學生展開思考:“這兩種手法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各自有什么優點呢?”同時,教師還鼓勵學生嘗試從其他的方面展開分析,嘗試更深刻地展開對比。
在組織學生展開對比活動時,教師可以將其中的某一個點作為焦點,指導學生如何展開對比,等學生掌握對比閱讀的方法后,則可以讓學生展開發散思維,促使學生主動通過其他的角度展開對比。
在認知領域視角下,結構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注重教學的結構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展開結構化教學,將有聯系的課文連接成一個整體,避免學生因為碎片化閱讀而產生的困擾,進而促使學生提高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祖明.讓語文教學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7(7).
[2]邊璐.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4).
作者簡介:
羅小溪,湖北省襄陽市,湖北省襄陽市高新區王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