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學習數學課程的過程中數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數感是說學生對數與運算的一種理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感悟。在2014年核心素養這一觀念被教育部提出之后更是在教育界形成了熱點式的討論,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數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促進性意義,學生自身數感的提高直接帶動著數學學習效果的提升。本文就小學數感的培養方法進行簡單的論述,旨在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感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數感;培養方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熱點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在核心素養中學生數感的培養工作又能很好地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數感主要是學生在運算關系、運算方式、數與數量等一些具體的情況下的感悟,學生數感的培養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良好的數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的理解與增加數學學習的興趣。數感不是單一某一數學方面的能力,不局限于某一單一的數學能力或者解題能力,它是基于數學基礎之上的一種對數學理解的感覺,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 結合生活素材培養數感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許多知識都可以跟生活實際進行巧妙的結合,對于小學生而言,將數學學習如果可以很好地融入生活中,那么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難度將會大大的降低,同時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室應該多利用身邊的有利資源,增加學生對數的理解,在生活點滴中培養學生的數感。例如“同學們看一下我們的教室,在數學范疇內就可以說教室的面積大概有80平方米吧”,再如說“我們的校車有7排座位,每排4個座位,校車一共可以坐下28個人”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將數學教學工作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通過與數學的聯系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數感的意義。數學思維的養成前提就是學生具備良好的數感,教師通過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案例進行聯系,讓學生在感悟生活案例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良好的數感。
二、 在建模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建模就是利用數學公式、圖形等方式對具體相應的實際問題進行模擬,并解決事件本身的問題。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數學建模來降低學習數學的難度,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問題建模的過程來促進學生數感的養成。例如,在學習“路程問題”這一課時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新課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假設小明家離學校的距離是500米,小明以每分鐘10米的速度向學校走去,那么小明從家到學校需要多長時間呢?如果是每分鐘20米的速度跑到學校又要花多少時間呢?通過具體案例的列舉,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新課內容的引導,根據課本內容知識可以知道路程用s代表,速度用v代表,時間用t代表,根據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建立具體的數學模型:t=s÷v=500÷10。學生了解了建模的具體意義之后教師就可以利用不同的數值對這一具體問題幫助學生舉一反三,逐步學會在建模的過程中提高對數學的認知與感受。
三、 通過比較評價,培養數感
學生數感的養成不是朝夕就可以做到的,是需要一個時間的過程,經過不斷地積累與訓練而形成的。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以學生為出發點,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表達信息的習慣。在數感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比較案例進行培養舉例,例如,在學習面積單位這一課時對于“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學習時引導學生可以通過生活中具體的案例對兩者之間的關系與差異進行比較學習,通過簡單的對比,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在小學生數感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將抽象的課本知識具體到生活中去,這樣使學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無處不在,對學生的數感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 在實踐中強化數感
數感的培養是從學生的學習生活點滴中逐步培養的,需要從學生學習的基礎入手,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學信息數據庫,提升數感的強化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在學習周長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簡單的舉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數學的存在,引導學生對自己所用的課本進行觀察,引入周長的含義,接著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本之上,要求學生自主完成“想想做做”,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周長問題。這樣在學生的自己動手觀察中不僅加強了數學興趣的培養,同時又能很好地在實踐中強化數感的培養。
五、 重復練習,提升數感
學生樹干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鍛煉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反復訓練才能將數感的形成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讓學生在通過反復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數感。教師在數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新知識的講解,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練習過程。例如在學習過小數點的課程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在板書上寫出“120.00=120、110.20=110.2、100.010=100.01”這樣類型的簡化訓練,課后再結合課后習題,讓學生在通過反復的復習與練習之后在無形中起到提升數感的作用。
六、 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數感
小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能力不能單純地依靠教師進行口述的教學,需要教師在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與引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己動手感知數學所蘊含的含義,提升學生的數感與對數學的感悟。例如,在學習認識千克這一章節時,建議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來進行課程的導入工作,利用天平稱讓學生稱一下自己的書包重量,并做好各個學生的重量統計,然后通過對比,感知不同重量的物品的實際區別,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七、 總結
學生數感的培養工作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的,不能急于求成,通過日常生活點滴的引導加上教學和生活的結合,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需要不斷地對教學方式與方法進行改進與創新,以學生教育為根本,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切實做好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數感養成的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陳佩.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之數感的培養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6(36):71.
[2]張為.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8).
[3]張紅.如何培養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數感[J].數學大世界旬刊,2017(8).
作者簡介:
陳文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云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