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技能板塊(Integrated skills)是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綜合技能板塊教學中培養聽力策略和使用意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技能。本文探討了聽說教學設計的要點:聽前環節,依據教學板塊特點,開展活動激活相關背景知識;聽中環節,基于學情設計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認知策略;聽后環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內化輸入促進語言有效輸出。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說教學;認知策略;綜合技能
一、 引言
綜合技能板塊(Integrated skills)是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進程,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促進學習而有意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顧永琦等,2011),學習策略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學習策略的一部分,聽力策略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聽力策略使用意識,將被動的聽轉換為主動獲取信息,從而提高其英語聽力水平。
但是實際的英語聽力教學重信息獲取,輕認知策略的指導。具體表現為:聽前活動不能充分激活學生已有的語言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為后續聽力服務;聽中活動對聽力文本分析不透徹,一味地進行補全信息、回答問題、核對正誤等聽力練習,不能對如何邊聽邊記錄信息、如何判斷歸納總結等進行指導,導致學生機械操練,無法獲取更多信息,富含思維的課堂生成不足;聽后活動與之前的輸入環節脫節,輸入與輸出的相關性不大,導致學生聽后語言輸出不足,無法實現目標語言在實際情境中的靈活運用。
二、 聽說教學課堂設計要點
(一) 聽前環節——依據教學板塊特點,開展活動激活相關背景知識
譯林版的綜合技能板塊,是進行聽力訓練的主要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依據該教學板塊特點,積極創設話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話題儲備,幫助學生提取可利用知識,在聽前環節引入新的語言項目,為聽力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聽前環節采取圖片欣賞、師生問答和調查問卷的形式,有效地啟動學生思維。
(二) 聽中環節——基于學情設計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認知策略
聽中活動是聽力教學的主體,也是整節課的核心部分。如何搭建平臺降低聽力難度,如何將學生被動地聽轉變為主動獲取信息,如何做到聽中活動的螺旋深入等問題,都是教師在組織聽中活動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教師要基于學情設計聽力任務,幫助學生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解讀文本、探究文本的意義,還要引導學生自主運用記筆記、預測、歸納總結等聽力策略,深入理解聽力文本,完成各項聽中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聽力任務的內在邏輯,調整聽力材料的呈現順序,引導學生利用預測、記筆記、思考理解性和探究性問題,實現聽力認知策略在聽中環節的有效運用。
(三) 聽后環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內化輸入促進語言有效輸出
Swain(1985)指出:“單純的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是不夠的,學習者應該有機會使用語言,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也有積極意義。”輸入是基礎,沒有輸入就沒有吸收和輸出;輸出是目的,沒有輸出,輸入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教師要基于聽力策略設計聽后活動,以實現語言的有效輸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真實生活情境,設計兩人編寫對話和四人討論并完成信件寫作的拓展活動,實現語言輸出和思維的提升。
三、 結語
綜合技能板塊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其內在的規律。基于策略訓練與運用的聽說課堂,能切實提高聽的實效,發展學生聽的技能。但任何策略的掌握都需要經過不斷地訓練、分析與應用,才能逐步內化為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師只有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情,充分利用聽力文本,激活學生相關背景知識,精心開展聽力教學任務,有效設計聽后輸出活動,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譯林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級下冊[T].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3]顧永琦,胡光偉,張軍,白蕊.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Focusing on Reading and Writing Strategie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朱志文.高中英語聽說課教學模式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3):20-24.
[5]祁光穎,呂爽.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8(6):21-24.
作者簡介:
蘇松,江蘇省鎮江市,鎮江實驗學校魅力之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