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爽
【摘 要】目的: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中醫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根據2016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接收的6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來分析研究,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使用基礎治療,研究組使用基礎治療和中醫治療,對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研究組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MNCV、SNCV上升程度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有17例顯效,占該組的53.12%,13例有效,占40.63%,2例無效,占6.25%,臨床有效率是93.75%;對照組有14例顯效,占43.75%,11例有效,占34.37%,無效7例,21.88%,總有效率為78.12%。研究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使用中醫治療的效果突出,患者的肢體運動神經功能能夠得到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臨床中應用價值比較高。
【關鍵詞】中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e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經病變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的感覺、運動障礙肢體麻木、攣急疼痛,肌肉無力及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有近60%~90%的糖尿病患者通過神經功能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其中30%~40%的人無癥狀[1]。神經病變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植物神經,產生疼痛、麻木、運動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地影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多數認為其發生與血管病變、代謝紊亂、神經生長因子減少、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變性改變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有關。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DPN方面的研究比較活躍,并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該次研究中該院對中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行了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1月該院對64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均有32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34歲,最大67歲,平均(46±4.38)歲;患者病程3~17年不等,平均病程為(7±1.34)年;對照組使用基礎治療。研究組有18例男性,14例女性,最小35歲,最大69歲,平均(47±3.85)歲;病程3~17年不等,平均(8±1.65)年;研究組使用基礎和中醫治療。兩組一般性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該次診斷依據時世界衛生組織(WHO)[2]擬定的相關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進行確診;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參與,患者均無心肝腎功能不全病例,沒有嚴重感染,其他糖尿病并發癥病例。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基礎治療,如降壓、降脂、抗血小板的聚集以及營養神經等,研究組則同時聯合中醫治療, 中藥內服:黃芪30 g,川芎、何首烏、雞血藤各15g,赤芍、桃仁各12 g,地龍10 g,當歸、紅花各9 g,僵蠶6 g,蜈蚣2條,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針灸治療:取胰俞穴、陽陵泉穴、脾俞穴、環跳穴及足三里等為主穴,取阿是穴、曲池穴、三陰交穴或太溪穴中的任意兩穴為配穴,進行針灸,行針1 min,留針20 min,隔治療1次/d,連續治療4周。
1.4 效果評定
采用肌電圖檢查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肢體運動神經傳導的速度(MNCV)以及感覺神經傳導的速度(SNCV);同時,根據臨床癥狀及體征等改善情況對兩組臨床治療療效進行評定。顯效: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消失,MNCV、SNCV等指標改善明顯;好轉: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有改善,MNCV、SNCV等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者更加嚴重??傆行轱@效與好轉之和。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采用(),行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用[n(%)],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正中神經MNCV為(49.39±4.17),SNCV為(44.32±4.25);腓總神經MNCV為(36.69±3.19),SNCV為(40.93±3.21);對照組患者正中神經MNCV為(42.19±3.28),SNCV為(46.32±3.85);腓總神經MNCV為(39.23±3.95),SNCV為(13.47±4.37);研究組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MNCV、SNCV上升程度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有17例顯效,占該組的53.12%,13例有效,占40.63%,2例無效,占6.25%,臨床有效率是93.75%;對照組有14例顯效,占43.75%,11例有效,占34.37%,無效7例,21.88%,總有效率為78.12%。研究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35,P<0.05)。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慢性糖尿病并發癥,臨床中認為,血流動力學變化以及血管變化是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導致了神經缺氧缺血,自由基生成增加,進而引起了周圍神經病變[3]。目前臨床中的治療是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調整飲食結構,使用藥物改善神經功能等為主。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瘺證”、“痹癥”等范疇,對其的治療主要是以補氣、活血以及痛痹等為主。該次中藥藥方中,雞血藤和川芎能夠行血補血、通絡舒筋,而當歸克行血止痛,地龍能夠通絡利尿,紅花、桃仁及丹參可活血化瘀,何首烏及赤芍克養血、活血,諸藥合用,能夠達到活血、補氣、逐瘀及通經絡等功效。
參考文獻
趙維納,李思甌,曲世巍,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91例[J].中醫研究,2013,26(3):32-34.
陳茜,馬麗,李凱利.甲鈷胺穴位注射合補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4):309-312.
孫梅艷,易敏春,李慶蘭,等.中醫滋陰養血、強筋健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