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
【摘 要】目的:探討神經根型頸椎病予以浮針配合牽引治療的實用價值。方法:納入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50例,作為主要觀察主體。抓鬮法分為對照組(25例,針灸+牽引治療)和觀察組(25例,浮針+牽引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1)對照組72%的有效率較比觀察組的96%,略低一些,有效率指標組間比較統計學有差異(P<0.05)。(2)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組間比較統計學無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4.7±0.9)分的VAS評分,較比觀察組的(3.0±0.7)分,略高一些,VAS評分指標組間比較統計學有差異(P<0.05)。結論:神經根型頸椎病予以浮針配合牽引治療效果好,可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牽引;浮針
【中圖分類號】R58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01
神經根型頸椎病隸屬于骨科疾病范疇,近年來,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刀割樣、燒灼樣及其針刺樣疼痛是該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表現[1]。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往治療中常予以針灸配合牽引的方式,但收效不盡如人意。而目前,有學者通過使用浮針配合牽引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因此,在本篇文章中,筆者特就神經根型頸椎病予以浮針配合牽引治療的實用價值做一細致闡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50例,作為主要觀察主體。抓鬮法分為對照組(25例,針灸+牽引治療)和觀察組(25例,浮針+牽引治療)。對照組男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49-71(60.60±2.31)歲,病程1-4(2.41±0.14)年;觀察組男18例、女7例,年齡50-70(60.57±2.29)歲,病程1-4(2.39±0.16)年。予以SPSS21.0完成入選患者資料統計學處理,結果表明,P>0.05,試驗可操作。
1.2 方法 ①針灸。使用平補平泄法主刺頸椎華佗夾脊穴,配穴選擇:大杼、大椎、肩井、曲池、天宗、中渚、后溪。刺入深度為1.5寸,于穴位上留針20min,每間隔5min行針一次,1次/d,治療14d[2]。②牽引。將坐位電動牽引器的重量調整為6-10kg,中途停止3次,5s/次,牽引的時間為20min/c次,治療時間為14d。以病人的身體狀況為依據,對牽引的時間進行適當的調整,在牽引過程中,使患者的頸部一直保持舒服的垂直和屈曲位[3]。③浮針。使用符仲華發明的長32mm、直徑0.6mm的中號一次性浮針。選擇P5[3]點(頸椎病第五個MTrP,在肘關節橈側下方,常常在手三里穴周圍,條索狀)下方→P5點。進針時保持上肢與軀干夾角為25°-35°,患側前臂置于矮桌或者醫者大腿上。進針時針身同皮膚之間呈15-25°角,略進入肌膚層,接下來實施掃散動作,同時配合做協調活動,以催發循經感傳,時間約2min后,拔出軟管套及針芯,(嚴重者可留管5-8小時),隔天一次,合計治療7次。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治療效果評估依據:治愈:臨床體征徹底消失,頸椎和四肢肌力恢復,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勞動;顯效:臨床體征基本消失,頸椎和四肢肌力恢復明顯;未愈:臨床體征、頸椎和四肢肌力無改善或惡化。有效率=(治愈/n+顯效/n)*100%。②VAS評估依據: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完成對患者疼痛程度的評估。其中取值區間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顯著。
1.4 統計學處理 依賴于SPSS21.0實施實驗中所有數據的計算,所得結果的表述和檢驗方式如下:計數資料為“%”和“”;計量資料為“ ”和“T”判定手段為P,當其<0.05時,表明統計學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對照組72%的有效率較比觀察組的96%,略低一些,組間比較統計學有差異(P<0.05)
2.2 VAS評分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組間比較統計學無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VAS評分較比觀察組,略高一些,組間比較統計學有差異(P<0.05)
3 討論
頸椎病屬于骨科疾病的一種,發病的原因為頸椎間盤及其頸椎間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所誘發的脊髓、血管以及神經的損害。該病具有病程遷延、反復發作的特點,為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作用明顯。
浮針療法的創始人為符仲華,他以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為切入點,使用浮針對軟組織損傷進行治療。浮針療法是鑒于傳統的針灸理論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它作用的層面在病痛周圍的皮下疏松的結締組織,相當于傳統經絡皮部層面,通過針刺可以有效的激發人體結締組織強大的修復功能,進而起到鎮痛的效果[4]。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得到的數據結果記載,(1)對照組72%的有效率較比觀察組的96%,略低一些,有效率指標組間比較統計學有差異(P<0.05)。(2)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組間比較統計學無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4.7±0.9)分的VAS評分,較比觀察組的(3.0±0.7)分,略高一些,VAS評分指標組間比較統計學有差異(P<0.05)。分析筆者得到的數據結果,可以發現,神經根型頸椎病予以浮針配合牽引治療效果好,可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參考文獻
方云花.浮針配合針刺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0例[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1):69-70.
劉曉玲,張武昌.浮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7):69-70.
符仲華,浮針療法-治療疼痛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137-140.
王英杰,丘文靜.浮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7,6(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