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保
摘要 闡述了涇縣種植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適合涇縣種植業發展的主要措施,以期推進涇縣種植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 種植業;發展現狀;問題;改革措施;安徽涇縣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057-02
2018年以來,按照中央和省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和部署要求,涇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提質量、促融合、可持續”為重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聚焦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核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涇縣農業供給側改革進程。
1 種植業發展現狀
1.1 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
在保持糧食生產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對全縣農作物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全面調整,培植壯大優質茶葉、糧油、蔬菜(食用菌)等產業體系,推進了特色農業的發展。
1.2 種植業生產能力全面提升
通過加大農業綜合開發、組織實施糧食綠色增效示范、耕地質量提升、專用品牌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與服務、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攻關、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重點項目,加強優質茶、油、菜(食用菌)、糧等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提升種植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1.3 種植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
加強了農業科技開發示范,在全縣實施了水稻產業提升、水稻與油菜高產攻關、病蟲綜合防治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糧食綠色增效示范、專用品牌建設、現代農業等項目。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重點實施了“科技結對”“職業農民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廣立體種植、地膜覆蓋、配方施肥、旱作農業、化控化調、化學除草、種子包衣、生物減災、化肥農藥減量使用、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新成果,全縣大宗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水稻綠色生產技術、油菜保優高產栽培技術、油菜輕簡化栽培技術、名優茶機械加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作物主要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生產技術標準等適用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農業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54%。
1.4 不斷推進種植業標準化、產業化進程
全縣已初步形成了食用菌、茶葉、蔬菜、油、糧等為主的產業體系。成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逐步完善了農產品檢測體系,有機食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產品認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全面實施,其中,茶葉被國家農業部和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繼建立“全國綠色食品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之后,又在全省率先創建“全國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茶區還建有2片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已制定發布6部省地方標準及“茶葉質量安全關鍵點控制程序(HACCP)”等一系列技術規程。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有效地提高了涇縣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2 存在的問題
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中低產田面積較大,需要開發和提高。二是農業的商品率不高,農產品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三是種植業結構層次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與農業市場化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從加工經營看,龍頭企業檔次低、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數量少,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從結構看,全縣仍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四是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仍然很突出,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3 種植業結構調整措施
3.1 提質量,增強競爭力
促進品質改進、品牌創建、品種改良,加快推進種植業“三品”提升,實現提質增效[1]。涇縣相關部門應選擇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生產基礎好、產業帶動能力強的個體和企業組建產業聯合體,集中力量攻克一系列技術瓶頸,示范帶動大面積增產增效[2]。
3.2 轉方式,促糧食增效
綠色發展,一方面要“減”,化肥、農藥要實現減量增效;另一方面要“休”,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3]。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綠色發展、永續發展。根據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供求狀況,合理安排種植業布局,實現糧食增效[4]。
3.3 培育農民增收新動能
一是調順,關鍵是要理順政府市場關系[5]。二是調新,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調綠,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6]。四是調優,優化農產品的產品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7]。
3.4 調新農業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8]。培育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為代表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使其成為農村發展動能接續、動力轉換的關鍵突破口[9]。要著眼于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讓農民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3.5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基礎性、公益性主體責任。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確保財政對農業科技推廣投入的增長速度不低于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提升區域性農業科技推廣主體地位和作用[10];優化投入結構,增加推廣機構事業費,提高農業技術人員待遇水平,確保農業技術人員安心于農業科技推廣,從而最終實現農業科技對農產品產、質量的提升作用[11-12]。
4 參考文獻
[1] 劉忠婧.志丹縣種植業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探析[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2] 葉安.合浦縣特色種植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7):263-265.
[3] 張振霞.內蒙古種植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的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5):159-163.
[4] 楊樹果,田中艷.大慶市種植業結構演變與調整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6(2):128-132.
[5] 陳馳.五大連池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及對策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5.
[6] 蔡前英,曹光華.益陽市種植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4(22):74-76.
[7] 謝富欣,崔家俊,劉焱.淺談我國農村種植業發展趨勢與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4(4):155-157.
[8] 王葉華.云南種植業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4):10.
[9] 楊紅旗,徐艷華.我國種植業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8):181-183.
[10] 王曉紅.山東省種植業區域比較優勢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4):18-21.
[11] 馬忠占.民勤縣種植業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05(5):3-5.
[12] 劉婉婷.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N].農民日報,2016-05-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