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佳 杜霖 張同化
摘要 近年來,銀杏產業成為郯城縣特別是勝利鎮的優勢產業,銀杏種植擠占了糧食、蔬菜生產的面積。本文總結銀杏苗圃中依次套種毛豆、紅小豆、菠菜等農作物的高效栽培技術,對解決苗木、蔬菜、糧食間的爭地矛盾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推廣前景非常廣闊。
關鍵詞 銀杏苗圃;毛豆;紅小豆;菠菜;套種;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2.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089-02
郯城縣是全國聞名的銀杏之鄉,銀杏栽培歷史悠久。清朝詩人張敬葳所寫“出門無所見,滿目白果園,屈指難盡數,何止株萬千”就是對郯城縣種植銀杏的精確描述。目前,銀杏產業已成為郯城縣特別是勝利鎮的優勢產業,全鎮銀杏種植面積1 000 hm2,其中銀杏苗圃130 hm2,年出圃銀杏苗300萬株,年產銀杏鮮葉2 000 t。隨著銀杏苗、果、葉需求量的增加,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1]。為解決苗木、蔬菜、糧食間的爭地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熱資源,增加農民收入,探索了一套措施簡單、切實可行的高效栽培模式,即在初建銀杏苗圃中依次套種毛豆、紅小豆、菠菜等農作物。在不影響銀杏苗正常生長的前提下,平均每年可以增收28 500元/hm2。該模式優化了茬次組合,合理利用了土地,并且符合國家發展小雜糧生產、優化和改善農業結構的總體思路,僅在勝利鎮發展130 hm2,就可每年純增收入370.5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該模式投資小、風險低、周期短,技術簡單可行,適合在魯南、蘇北等銀杏產區大面積推廣。
1 茬口安排
3月20日左右栽植銀杏小苗(當年生壯苗);4月20日(谷雨)前后播種毛豆,7月10—20日持續收獲;7月15—25日播種紅小豆,9月25日前后收獲;10月1日前后播種菠菜,12月20日至次年2月15日(春節前后)陸續收獲完畢。然后到4月20日前后播種毛豆進入下一個循環。該模式在同一地塊至少可以連續重復2年。
2 銀杏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選擇抗性強、樹干挺拔、青葉厚重濃密且落葉較晚的郯葉110、郯葉202、郯葉211、郯葉300等葉用品種和郯城5號、9號、13號、16號等果用品種的當年生壯苗。
2.2 整地施肥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透氣、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深耕30 cm以上。耕前撒施腐熟的有機肥45~75 t/hm2,配合施用55%三元素復混肥(26-20-9)600~750 kg/hm2和純硼含量為11%的利豐硼6 kg/hm2,年內不用再次施肥。耕后整平,耙細耙實。
2.3 定植
3月20日前后按照株距35 cm、行距65 cm的密度定植,可栽植銀杏小苗43 500株/hm2。以3行銀杏苗為1畦,畦寬130 cm,埂高(踏實后)20 cm,利于澆水。栽植前將苗木分級,將相同高度、相同粗度的集中在一起栽植,防止“大苗欺小苗”;將根系短截,保留5~10 cm,利于早發、多發新根;栽植深度以高于苗木根際線2 cm為宜,并踩踏密實,使根土密接,提高成活率。
2.4 定植后管理
2.4.1 水肥管理。銀杏苗定植后立即大水漫灌1次,待地皮稍干后及時扶正苗木并進行劃鋤,以消除土壤裂縫。4月上旬再澆1次水并進行第2次劃鋤。干旱時多次澆水,盡量保持間干間濕狀態。汛期及時排澇,以防漚根。
2.4.2 病蟲害綜合防治。銀杏常見病蟲害主要有莖腐病、葉枯病、茶黃薊馬、超小卷葉蛾、尺蠖等。可在5月中下旬,用60 g/L乙基多殺霉素懸浮劑150 mL/hm2+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900 g/hm2+20%噻菌銅懸浮劑900 g/hm2混合噴霧,進行一次性防治。第2次用藥在6月中下旬進行。以后用藥可與套種的毛豆、紅小豆、菠菜用藥相結合,達到“一噴多防”的效果。注意在銀杏葉采收前15 d停止用藥。
2.4.3 采摘鮮葉及間苗。栽植當年只在霜降前后采摘1次銀杏鮮葉,從第2年起,每年采摘2次。第1次采葉時間在7月20日前后,即毛豆收獲后紅小豆播種前,采摘后給紅小豆幼苗提供充足的光照;第2次采葉時間在10月20日前后銀杏葉變黃前,采摘后可為菠菜幼苗提供充足光照。當銀杏苗生長到第4~5年時,可隔1行間除1行,留苗21 000株/hm2左右;以后再隔1株間除1株,留苗10 500株/hm2,直至間除到留苗300~450株/hm2,可培育銀杏大苗[2-3]。
3 毛豆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擇
在銀杏苗行間套種,品種選擇很關鍵,要注意選擇株矮、耐陰、早熟、高產的品種。根據多年經驗,浙鮮豆5號(翠綠寶)是非常理想的套種品種。
3.2 播種
播種前將癟粒、雜粒、病殘粒剔除,在陽光下曬1~2 d,以提高發芽勢與發芽率。4月20日前后在銀杏苗行間點播或條播1行毛豆,用種量60 kg/hm2左右。
3.3 播后管理
3.3.1 保苗間苗。毛豆開始發芽頂土的3~5 d時間易遭受鳥類啄食,應及時人工驅趕或懸掛驅鳥藥條;缺苗處及時移栽。當豆苗第1片真葉展開時按照株距4~5 cm標準進行間苗,剔除疙瘩苗。
3.3.2 水肥管理。田間始終保持間干間濕狀態為最好,特別是毛豆開花后至鼓粒期,一定要保持田間濕潤。由于整地時已施足底肥,毛豆從播種到收獲不再需要土壤施肥,可在花莢期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1次葉面追肥。
3.3.3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銀杏園套種的毛豆主要有褐斑病、黑斑病、炭疽病等葉莢病害,可用25%嘧菌酯懸浮劑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防治,連防2次。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豆莢螟,在防治方面可結合銀杏用藥加上28%阿維·螺螨酯懸浮劑1 500倍液即可。至于草害方面,根據多年試驗,在生長期間可使用對銀杏、毛豆均安全的高效氟吡甲禾靈或精喹禾靈全田噴霧防除禾本科雜草;若有鐵莧菜、馬齒莧、田旋花等闊葉雜草混生,可添加25%氟磺胺草醚水劑全田噴霧,對銀杏和毛豆都較安全[4]。
3.4 及時采收青莢
7月15日前后,當豆莢飽滿、顏色青綠時即可采收上市。浙鮮豆5號(翠綠寶)采收期長,可達10 d以上。采收青莢后,將毛豆秸稈平鋪在銀杏苗行間,抑制雜草生長,腐爛后成為有機肥;中間預留10 cm左右空隙,用來播種紅小豆。
4 紅小豆栽培技術
4.1 品種選擇
選擇矮桿直立、結莢集中、成熟后田間不易裂莢、抗病早熟高產的地方品種勝紅一號。該品種粒型較大(百粒重23.5 g左右)、粒色紅潤、水煮易爛,一般純作產量為2 250~3 000 kg/hm2。
4.2 播種
鮮毛豆收獲后不用整地,在銀杏苗行間預留的空隙中貼茬直播1行紅小豆,密度同毛豆,深度1~2 cm,用種量37.5 kg/hm2左右。
4.3 播后管理
播種后在水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方面與毛豆相同。
4.4 一次性收獲
9月25日前后,絕大部分葉片轉色并脫落時,連莢帶秸一次性收獲;秸稈曬至干透、豆粒變硬時,鎮壓脫粒,揚凈儲存。
5 菠菜栽培技術
5.1 品種選擇
選擇抗病性強、生長迅速、產量高的日本大葉菠菜品種。
5.2 整地播種
紅小豆收獲后,在足墑的情況下,按照菠菜種60~75 kg/hm2摻混磷酸二銨150 kg/hm2的比例,撒施于銀杏苗行間,劃鋤(深2~3 cm)1次,隨后蕩平即可。
5.3 播后管理
5.3.1 水肥管理。出苗后若遇干旱,結合澆水,施尿素150~225 kg/hm2,促其快速生長。
5.3.2 病蟲草害防治。菠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發病前用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900 g/hm2噴霧進行防治;蟲害主要有甜菜夜蛾、斜紋夜蛾、蚜蟲等,可用5%甲維鹽乳油、0.5%藜蘆堿可溶液劑等藥劑噴霧防治;草害發生前期可人工拔除,中后期不用除草,霜降后大部分雜草自然死亡。
5.3.3 分批采收上市。當菠菜株高達20~25 cm時即可分批次采收。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去除根須與黃葉,持續采收到春節前后。此后進入下一個栽培周期。
6 效益分析
6.1 經濟效益顯著
該模式2017年平均產鮮毛豆10 500 kg/hm2,產值21 000元/hm2;紅小豆1 500 kg/hm2,產值9 000元/hm2;菠菜11 250 kg/hm2,產值22 500元/hm2。總產值52 500元/hm2,扣除肥料、農藥、人工等成本24 000元/hm2,平均純收入為28 500元/hm2(不含銀杏苗、葉的收益)。
6.2 生態效益突出
該模式充分利用銀杏、毛豆、紅小豆、菠菜的不同生長高度以及對光熱資源的不同需求特點,4種作物各自生長良好。毛豆、紅小豆植株矮于銀杏苗,生長于銀杏苗行間,在夏秋高溫季節可以平抑地溫、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雜草生長,從而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量和降低人工成本,利于維護生態平衡[5];毛豆鮮莢采摘后,莖葉在行間腐爛,為銀杏苗和后茬紅小豆生長提供有機養分;紅小豆落葉后增加有機質,改良了土壤,為銀杏健康生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銀杏葉二次采摘后播種菠菜,在寒冬可以防止地溫過快下降,有利于銀杏苗木安全越冬。
7 參考文獻
[1] 李明光,高建玲,孫艷濤,等.銀杏采葉園昆蟲群落結構調查[C]//全國第十九次銀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興:銀杏學術研討會,2011.
[2] 趙丹寧,董海濤,丁鳳朝.北京地區銀杏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C]//全國第十九次銀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興:銀杏學術研討會,2011.
[3] 郯城縣科技局,郯城縣林業局,郯城縣地方史志辦.郯城縣銀杏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4] 張同化,紀紹蘭,劉英偉,等.黃淮區域洋蔥—毛豆—萵苣三作三收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7):82-83.
[5]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委員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