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震云
摘要 茶葉產業是勐海縣布朗山鄉傳統支柱產業,鞏固和提升茶葉產業,對于布朗山鄉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布朗山鄉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包括茶園管理技術水平落后,資源缺乏細化、整合,行業混亂,并提出茶葉產業發展建議,以期推動布朗山鄉茶葉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關鍵詞 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建議;云南勐海;布朗山鄉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271-01
布朗山鄉隸屬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是中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的種茶民族,其居住地古茶樹資源豐富。目前,布朗山鄉建有大益布朗山基地,山中有老班章、老曼峨、曼新龍等村寨,其中老班章寨因出產最優質的普洱茶,在近年來聲名鵲起。
布朗山鄉下轄勐昂、章家、班章、曼囡、新竜、結良、曼果7個村委會,全鄉國土總面積逾1 000 km2,平均海拔高度逾1 200 m。除曼果村委會有1條縣道經過以外,其余6個村委會都零散地分布在唯一的1條鄉道上,交通條件極為不便。布朗山鄉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逾1 300 mm,年平均氣溫18~21 ℃,有霜期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冬、春2季多霧,夏、秋2季多雨[1],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就了布朗山鄉的茶葉在普洱茶中的傳奇。由于交通不便,布朗山鄉需推廣以農業為基礎,以茶葉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
截至2017年,布朗山鄉茶葉種植面積0.84萬hm2,采摘面積0.73萬hm2,產值6.5億元。其中,古樹茶0.16萬hm2,產值占全鄉茶業總產值的近54%,家家戶戶都有茶園,人均擁有茶園面積近0.4 hm2,相比10年前,茶葉面積增加了1倍以上。由個人合伙而形成的茶葉初制所遍布每個寨子,全鄉從事有關茶產業的人員達到了90%以上,茶葉產業己經成為了布朗山鄉的重要經濟支柱。
布朗山鄉是勐海縣扶貧工作的一個重點鄉鎮,2020年要全部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對布朗山鄉來說,要完成這一目標,唯有大力發展茶產業,挖掘茶產業潛力,以茶產業為突破口,帶動全鄉經濟發展,盡快實現脫貧。
1 布朗山鄉茶葉產業存在的問題
1.1 低產茶園面積較大,茶園管理技術水平落后
1970—1999年,布朗山鄉利用種子直播的方法建成大量茶園,茶樹個體間差異大,芽頭色澤、大小、形狀及發芽時間各不相同,目前布朗山鄉下轄的7個村委會中仍存在大面積該類低產茶園。低產茶園中茶樹植株矮小,高低不一,樹勢衰敗,細弱枝、結節枝多,育芽力差,枝干易枯死,對夾葉多,茶園生產水平低下,近年新種植的茶園也出現以上問題。此外,茶農單純追求生態式的散種,誤以為這樣可以種植出“生態茶”,待樹齡適宜后可以仿效班章模式,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正是由于“生態茶”觀念的誤導,致使茶園管理技術水平落后,布朗山鄉種茶、采茶、茶葉地翻土仍然采用高強度的人力勞動,茶園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水平較低,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管理模式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布朗山茶葉產業的發展。
1.2 資源缺乏細化、整合
布朗山鄉除了秀美的山川及大片的原始森林以外,還有成片茶園。在原始森林中存在大量的野生茶樹,除班章、老曼峨外,還有大量逾100年的古茶樹,為茶葉物種資源提供了優質的物種基因庫。布朗山鄉人均擁有茶園0.4 hm2,在一定程度上使布朗山鄉為茶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茶葉原料成為了可能。然而,資源的豐盈并沒有實現效益的轉化,傳統的小農意識仍根深蒂固,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細化。布朗山鄉在茶的產、供、銷上依然分散而缺乏市場競爭力。茶農市場意識薄弱,組織化程度低,抗擊風險能力低,應變市場能力單一。茶葉產品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利用不高與潛在的產能過剩并存。每家每戶以及各個村寨的初制所缺少信息的交流與共享,資源的過度分散會造成上游企業在生產和經營成本上的浪費,致使企業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整合、對接,阻礙布朗山鄉茶產業的發展。
1.3 行業混亂,經營分散
布朗山鄉茶農商標品牌意識薄弱,部分店主直接出售包裝物、標簽,外地茶商通過貼牌、包裝即可銷售布朗山鄉茶葉,導致布朗山鄉茶葉良莠不齊。當地茶葉生產經營以家庭為單位,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經濟[2]。此外,布朗山鄉仍缺乏具備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來整合茶葉產業鏈,市場導向作用不強,導致政府行政指令推行成本高。
2 建議
2.1 改造中低產茶園,提高茶葉產量
改造坡度<25°、土壤環境和生態環境良好、具有改造價值的中低產茶園,以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增加茶農的收入。中低產茶園的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分析各個茶園的自然狀況、樹勢狀況以及低產的原因,因地制宜,有規劃地改造,以達到茶樹更新、茶園恢復生產力的目的。若茶園為衰老低產茶園,則應通過改植換種、嫁接換種等方式進行改造,以達到茶園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3]。
2.2 保證普洱茶質量安全,夯實發展基礎
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推進布朗山鄉生態有機茶園建設、提升茶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布朗山鄉茶葉“三品一標”認證。作為生態茶園建設的先鋒,衛東村民小組在這一系列認證中積極推進與政府之間的溝通,以得到政府在政策上、資金上的傾斜。此外,布朗山鄉應大力推廣無性茶樹良種,通過新技術推廣提高茶葉單產。按照生態茶園建設要求,進行防護林及覆蔭樹種植;完善茶園病蟲預測預報、病毒窄波燈殺蟲、揮發物誘殺等化學農藥替代技術,以夯實布朗山鄉茶葉發展基礎。
2.3 扶植龍頭企業,優化企業結構
2.3.1 積極促進龍頭企業擴張升級。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積極提高制度創新,加強改制、改組、改造與管理相結合;支持龍頭企業技術升級,提高企業科技含量,提高產品質量;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提高茶葉綜合加工、深加工程度,使龍頭企業逐步轉變為生產設備優良、技術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進的現代企業,以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4]。
2.3.2 培植新的龍頭企業。以現有茶葉加工企業為基礎,對于有原料基地、有品牌、市場占有率高、創新能力強、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政府應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引導企業資產重組,擴大企業規模,快速發展為新的龍頭企業[5]。
2.4 實行標準化管理,開拓銷售渠道
2.4.1 統一品牌,實行標準化管理。普洱茶的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具有廣闊的前景廣闊,應充分結合普洱茶資源優勢及文化底蘊,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及加工工藝,生產各類衍生產品(如茶飲料、茶糕點)。加強普洱茶品牌建設,規范茶類、品種、等級的產品質量標準,規范強化“按質定級,按級定價”的原則,使用、管理和保護好注冊商標,并逐步建立副品牌策略,在保持原有顧客群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品牌知名度,為日后申請中國馳名商標打下堅實的基礎[6]。
2.4.2 轉變銷售思路,拓展銷售方式,疏通營銷渠道。大力提高企業的營銷能力,著力培育茶葉專業營銷人才,積極引導建立健全銷售體系、銷售網絡。相關管理部門及企業主應改變舊的思維定勢,更新觀念,以云南市場為基礎、外部市場為長遠目標擴大銷售網絡。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設立窗口,以點成線,以線成面,通過多種銷售形式,多層次、多渠道搶占市場[7]。
3 參考文獻
[1] 陳紅偉,王平盛,陳玫,等.布朗族與基諾族茶文化比較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2):594-597.
[2] 陳紅偉.布朗族與茶[J].中國茶葉加工,2000(3):46-47.
[3] 彭李千慧.茶與魂:簡議布朗族茶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意識[J].時代文學,2015(5):144.
[4] 董華明.茶與布朗族的淵源[J].今日民族,2005(2):36-37.
[5] 黃桂樞.論普洱茶與布朗族的歷史文化淵源[J].農業考古,2011(5):296-299.
[6] 能利娟.老曼峨布朗族的茶與社會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學,2016.
[7] 李云娜,蔣會兵,周萌,等.勐海縣普洱茶產業發展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4(1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