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雯
【摘 要】目的:觀察并分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與口腔護理預防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80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分為例數等同的2組,對照組(n=40)給予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n=40)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給予實施口腔護理干預,分析兩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探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與口腔護理預防效果。結果: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及其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單因素分析發現插管時間、插管次數、年齡、住院時間、基礎疾病以及醫源性操作等因素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有關(P<0.05)。結論:口腔護理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有著良好的預防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口腔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重要急救手段,治療效果顯著,使得很多危重呼吸衰竭得以搶救成功。但是該種治療方法會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并發癥,導致機械通氣失敗,影響其預后,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1]。分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實施良好的護理可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降低死亡率。為了分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與口腔護理預防效果,本研究通過選取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80例分為兩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以及口腔護理干預兩組模式,分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與口腔護理預防效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入選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80例用作對象實施研究,將其分為數目等同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回顧性分析這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組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齡介于34—82歲之間,平均年齡(62.3±7.6)歲。對照組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年齡介于36—83歲之間,中間值(63.1±7.7)歲。對比兩組性別、年齡等資料,發現其差別性不大,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實施比較。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模式,采用機械通氣的護理規范進行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病情觀察、生命營養支持、并發癥防治以及用藥護理等。
在對照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應用口腔護理,具體為: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法實施口腔護理,幫助患者調整好體位,床頭抬高30°左右,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患者口腔,持續5秒,再將生理鹽水抽吸出來,每次十分鐘,一天四次。教授患者正確的呼吸和咳嗽,及時清理其口腔分泌物,防止其誤吸。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概率及其死亡率。(2)使用單因素分析資料,計算各危險因素的發病率以及相對危險度。
1.4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取SPSS19.0版統計軟件來處理,計數用[例數/百分比,(n/%)],x2檢驗;計量用(),t檢驗。差異大,具備統計學意義時,可表示為“P<0.05”。
2 結果
2.1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及其死亡率比較
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及其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
單因素分析發現插管時間、插管次數、年齡、住院時間、基礎疾病以及醫源性操作等因素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有關(P<0.05),見表2:
3 討論
呼吸機屬于一種侵入性治療方法,破壞正常呼吸道屏障功能,再加上患者抵抗力低下,使得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成為機械通氣最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及其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單因素分析發現插管時間、插管次數、年齡、住院時間、基礎疾病以及醫源性操作等因素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有關(P<0.05),研究結果表明口腔護理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有著良好的預防效果,可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該護理方式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口腔,有效降低口咽部病原菌定植,預防醫源性感染[3]。此外,針對插管時間、插管次數、年齡、住院時間、基礎疾病以及醫源性操作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危險因素,要給予積極的綜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病率,改善患者預后生活,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莫占端, 李小莉, 柯娟雅,等.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與口腔護理預防效果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16(3):698-699.
劉衛平, 孫德俊, 閆志剛,等.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1):85-87.
江珊娜, 羅楊, 詹云玲.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護理策略[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6,19(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