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
摘 要:深入貫徹黨代會精神,充分挖掘學校、社區優質教育資源,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絡體系的建設,彰顯教育為民服務。錦豐鎮社區教育中心開展“百名教師進社區”實踐與探索,通過學校教師走進社區、走進家庭,切實加強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的聯系,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高社會與家長、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百名教師進社區”;工作制度;工作機制
一、 健全教師進社區工作制度
一是長效管理制度,鎮社區教育中心、學校、社區按需求聯系教師,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制訂“教師進社區”活動的年度工作規劃,重點培養和提升居民、青少年的公德意識、文明習慣、獨立能力和環保意識等為重點。二是教師管理制度,教師熱心社區工作,精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社會實踐和文體活動;定期做好對社區青少年的思想評價工作,及時和學校、家庭進行溝通。三是社區管理制度,各社區負責每次“教師進社區活動”的人員聯系、組織和相關活動圖像、文字資料的搜集、整理,建立“教師進社區”專項檔案。
二、 完善教師進社區工作機制
一是選拔機制,園鎮招募一批在編教師和退休教師,建立師資檔案庫,這些教師在張家港友愛港城網網上報名注冊,目前師資庫在編在職教師159名,退休30名;各行各業有一技之長的志愿者不斷加入,充盈著師資庫。二是需求機制,鎮社區教育中心則根據教師的意愿、時間、各村(社區)的需求,編排“百名教師志愿者進社區”安排表。三是考核機制,制定了《錦豐鎮社區教育兼職教師考核獎勵細則》,在職教師參與志愿活動一個工作日的兼職可抵算教師繼續教育“職位培訓”2學時,每學年不超過10學時。四是表彰機制,每年根據教師進社區教育的工作情況,參評園鎮“十佳社區兼職教師”,獲評教師在全鎮的教師大會上進行表彰和獎勵……
三、 開展豐富多彩的實驗活動
(一) 廣泛開展提高市民整體素質的教育培訓活動
組織教師志愿者開展“文明禮儀宣講團進社區”活動;組織開展學雷鋒宣講進社區活動;以“懂禮儀、講文明、爭做文明市民”為主題,在全鎮開展“文明過春節”,從而進一步推動園鎮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
(二) 大力開展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與實踐活動
制定《2017年七彩假日——園(鎮)“夏天的童話”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動方案》,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情操。
(三) 以實施“公益大講堂提升生活質量”為目標,開展各類教育培訓活動
一是鎮社區教育組織了交警志愿者、教師志愿者開展了“珍愛生命 文明出行”交通公益講座走進30個村社區、企業和6所中小學學校,受眾群體達1萬人次。宣講員用通俗的語言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強調了闖紅燈、超速行駛、疲勞駕駛、酒后駕駛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和后果,提醒廣大群眾要從中吸取教訓,自覺遵守道路交通法規,2017年據交警統計,錦豐地區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和死亡率均明顯下降。
二是鎮社區教育中心組織了“葫蘆絲公益課堂”走進村社區,2016、2017、2018年在文體中心、書院社區、鎮北社區、店岸村、三興科文中心開課,且將學習進度不一樣的人分類,變成初級班和中級班,3年累計培訓學員5000余人次,錦豐中心小學的顧雪梅、黃建慧等7名教師每周如期之約到各個社區授課,且出版專用讀本。
三是傾力打造“自然讀書會”公益課堂,錦豐鎮社區教育中心在永新社區、合興社區、建設村等7個單位舉辦“同悅書香 相伴成長”親子自然閱讀匯活動,邀請了“文千工作室”合興初中的志愿者曹文千老師前來授課,與孩子們分享《西雅圖酋長的宣言》這個故事,向學生和社區居民宣傳環保理念、踐行可持續發展生活方式,200余對親子家庭參與了活動。
四、 開發一批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課程
社區教育面向不同的人群、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實現不同的目標,因此,園鎮社區教育課程形成特色,突出實效性。
一是突出地域特色。為突出錦豐地區沙上的革命歷史、筑壩圍墾精神、經濟發展等特點,開發了《沙上民俗》《沙上風物》《沙上陸史》《沙上文學》。
二是突出人群特色。根據老年人的生活、生理、興趣愛好等特點,開發了《養生保健》《二十四式太極拳》等課程;針對青少年,開發《我做環保小衛士》等課程;針對企業職工,開發《安全與培訓》等課程;這些特色課程的實施,真正體現教育惠民的特色。
五、 實踐與探索的成效與反思
(一) 實踐與探索成效
1. 有利于促進教師融入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大多數知識水平較高,有些才藝技能可以和專業選手媲美,這些優勢更應該讓社區居民能感受到。“百名教師進社區”活動可以幫助教師找到結束自我封閉、走向社會的切入點。教師對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增加,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度明顯上升,社會責任感也顯著增強。
2. 有利于文明市民學校的建設。“百名教師進社區”助推各市民學校緊緊圍繞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這一核心內容,堅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開展培訓工作。更好提升了轄區內市民的文明素質。
3. 有利于健全組織機制。2017年以來,根據錦豐鎮百名教師進社區的實施意見,健全了三級網絡機制,即鎮社區教育中心——各中小學幼兒園——各市民學校。制定了“百名教師進社區管理制度”,建立了“百名教師進社區激勵機制”等。
(二) 實踐與探索反思
錦豐鎮“百名教師進社區”實驗活動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輻射面廣,深受大家的喜歡。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1. 教師進社區的推進機制有待完善。雖然自愿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教師在逐年增加,但還是以行政命令的居多;教師進社區一般只在暑假和雙休日,受眾群體主要是青少年;參與平時社區公益活動的教師人數偏少,這是實驗活動努力改進的方向。
2. 教師進社區的激勵機制有待深化。除了給學分,在評價機制上有所突破,如在同等條件下教師評職稱有參與進社區志愿者活動經歷的則優先考慮,作為其他評優評先的必要條件,并在物質上給予一定的補貼。
3. 教師的才能有待充分展示。社區活動平時都是有閑暇時間的居民參與,老年人居多;暑期則大多數是在校學生,開展的社區教育內容比較單一,講座的較多,具體活動的較少,活動形式不夠豐富,課程也缺乏系統性,教師才能得不到充分展示。
由于實驗開展時間較短,制度和機制理論研究不夠,實踐操作也有待改進。針對不足和存在的問題,我們準備在今后工作中加以不斷地完善,使“百名教師進社區”成為錦豐獨特的社區教育品牌。
作者簡介:
劉海平,江蘇省張家港市,張家港市錦豐鎮社區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