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波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不僅能夠檢查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提高師生之間互動的有效性。如何處理好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本文結合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校標的設計》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淺談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提問做法。
關鍵詞:高中美術;有效提問;分析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師生之間在教學中進行互動交流,進而共同發現和共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提問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的氣氛,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還能夠幫助教師檢查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實際掌握情況,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更好的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而無效的的提問則容易讓學生的思維受阻,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造成課堂教學中的“冷場”,因此,如何在課程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利用在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進行教育實習的機會,結合高中美術設計模塊《校標的設計》一課的教學修改過程,對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性提問進行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 明確教學過程中的提問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問答環節,教師總是希望能夠在學生繁多的回答中迅速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最佳答案。但是由于高中生已經掌握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科學知識,生理和心理發展趨于成熟和穩定,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他們對于教師的問題往往會有五花八門的回答。因此,教師對于導入環節的問題的設計不能太過于寬泛,范圍上應該有所把控,避免學生因為思維的活躍而讓課程導入環節占據太多時間,不能正確引導學生進入課程主題,浪費后面知識傳授環節的寶貴時間。所以,提問方向的明確性對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其重要。
例如,筆者在A班級授課《校標的設計》時,最初的教學導入設計是這樣的: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呢,我們首先來看兩個標志,第一個呢,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標志——師大附中的校標,另外一個呢,則是福建師范大學的校標,大家先仔細觀察一下這兩個校標,并思考一下,他們都有什么樣不同的地方呢?
學生甲:一個里面有建筑,一個里面沒有建筑。
學生乙:一個是朱紅色的,一個是棗紅色的。
……
筆者原以為在教師教學導入設計的問題指引下,學生很快便能夠看出一個校標的造型是不規則的圖形,而另外一個校標的造型則是規則的圓形,從而能夠自然引入本堂課的主題——校標的造型。但是,學生們的回答并不像老師預期的那樣,反而什么樣的答案都出現了。而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實際上已經偏離了老師在問題設計時的意圖,妨礙了教師對課題的自然導入。高中生由于思維發散能力的活躍,他們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選擇從特殊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力和特殊的觀察角度,給出各種各樣的回答。但這不僅僅是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的原因,也是有可能是教師的問題范圍設定不夠明確,沒有清晰的問題指向性,從而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
因此,經過和指導老師的商討后,筆者作出了如下的改動: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呢,我們首先來看兩個標志,第一個呢,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標志——師大附中的校標,另外一個呢,則是福建師范大學的校標,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兩個校標,他們在造型上,都有什么樣不同的地方?
學生:一個是不規則的圖形,另外一個則是圓形。
師:那老師呢,在課前已經將中國各大院校的校標造型都整理出來了,我們大家先一起來欣賞一下各個學校的校標是怎么設計的,然后思考一下,從這些校標的造型中我們能夠發現了什么樣的設計規律呢?
學生:大多數校標的造型都采用了圓形進行設計,少部分院校是采用方形,還有一部分是盾形和不規則圖形……
師:大家都回答得很好,我們中國大部分學校都會采用圓形進行造型設計,圓形體現著一所學校對于學術和校園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而方形校標的造型設計,則會給人穩重大方,有規有矩的感覺,校標的造型和這所大學的文化精神特征是相契合的,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造型設計。那我們這節課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校標的造型設計。
由于教師把問題的范圍縮小到了“校標的造型異同”,進一步將問題清晰化、明確化,因此,學生在對圖片進行觀察時,便有方可循,能夠順理成章地點出主題,使教師自然地引出本節課的課程內容——校標的造型設計,讓問題的設計更具有效性和指向性,從而提高了課堂導入環節的效率。
二、 規范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語言
除了在教學導入的問題的設計上要明確方向,老師還應該做到對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語言進行規范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講的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能夠開啟記憶的大門,而且也能夠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語言的科學規范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前提,如果忽視了教師語言的科學規范,那么教學過程中知識傳遞的準確性就無從談起。
在討論校標的造型設計時,筆者問學生:“除了圓形之外,校標的造型還可以是什么樣的?”但是這個時候學生卻遲遲沒有回應,為什么沒有范圍的開放性問題學生這個時候反而又答不出來了?于是筆者就針對該問題進行了反思,發現問題其實在于提問語言缺乏規范性,問題的答案在筆者的提問下被局限在了校標的造型范圍,看著像是開放性的問題實際上卻是封閉性的,學生不一定會留意過生活中其它造型的校標設計案例,怎么能夠給出具體的答案呢?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筆者將問題轉變為“除了圓形之外,我們能夠將校標的造型設計成什么形狀呢?”學生這個時候就可以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的創新能力對校標的造型設計進行大膽構想:方形、三角形、橢圓、形、星形……然后教師這個時候就可以對相關校標的設計案例進行集中展示并作總結歸納,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校標造型的設計事實上不只是常見的圓形,還可以是其它各種各樣的形狀,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設計能力,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達到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
三、 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提問難度
在對問題方向和提問語言進行明確地規范后,教師還應該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提問難度。恰到好處的問題難度,就似如樹上看得見的果實,學生只要樂于思索并勇于嘗試“跳一跳”就能夠摘得到果實。課堂的提問應該全面衡量學生的實際情況,爭取給每位學生公平的機會,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一般來說,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難度,將問題劃歸為基礎性問題、拓展性問題或者探究性問題。基礎性問題是指學生認知目標范圍內的細節性問題,是對學生基礎知識記憶程度的體現,而拓展性和探究性問題則是對學生有著更高的要求,用以考察學生的思維判斷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結構差異,協調好教學目標和要求,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把問題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課堂的提問成為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都樂于參與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既要讓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吃好,又要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吃飽,避免課堂成為“少數人的課堂”。
在欣賞環節的過程中,筆者問學生“從這些圖片中,我們可以發現,什么是校標造型設計的美感?”學生無人回應,后來經過修改,這一環節變成了教師先進行校標設計案例的美感基本特征分析,最后再引出問題“什么是校標造型設計的美感?”這個時候,學生就可以根據美感的基本特征進行思考,并逐漸總結出校標造型設計的美感元素,這樣子的提問使學生不會覺得難度太高,一頭霧水,而是借由“坡度”的逐漸提升,對問題進行了歸納和整合,從而達成教師預設的知識目標。
總而言之,課程教學過程中,一個好的問題,需要教師能夠在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改善,從而使問題具備有效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充分發揮他們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的互動當中,真正做到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張榮偉,任海濱等《教育基本原理》[M],福建:海峽教育出版社,2010.07.
[2] 連榕,李宏英等《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福建:海峽教育出版社,2011.06.
[3] 宋小千,《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教學研究,2015.79.
[4] 楊偉琳,《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J],黑龍江:成才之路,2013.35.
[5] 孫向麗,《美術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江蘇: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9.
[6] 吳飛,《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提問技巧初探》[J],安徽:美術教育研究,2011.08.
[7] 顧光輝,《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有效提問再探》[J],北京:教育藝術,2013.06.
[8] 郭艷冰,《關于普通高中美術鑒賞課堂設問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