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社敏
摘 要:2015 年3月,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并且強調了它的重要性,把其作為國家戰略,同時指出這是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教育從量增到質優的關鍵,是促成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雙動力。2016 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正式步入“十三五”時期,從 2015 年開始,中國教育將從設備時代進入應用時代,融合成為了其重要旋律。面對此種變局,“互聯網+”同教學改革怎樣相互推進、共享和融合成為高校教育發展的趨向。進入“互聯網+”的新時代,技術前沿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新生力量,應把握市場機遇,依托“互聯網+”的技術支撐,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高校也應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開展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這不僅是教育理念、教育思維、教育實踐性建設的改革,更是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追求的有效性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高?!?;創新創業教育
在“互聯網+”的新常態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呈現多種變化,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速發展,政府逐漸開始鼓勵全面的創新與創業,并將大學生群體作為了創新創業的重要扶持對象。高等院校作為國家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每年為社會輸送大量的優秀人才。為此,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并以提升自身多元化教學策略,將為社會輸送更多契合時代發展人才為目的,開展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成為了時代背景下國內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一、互聯網與“互聯網+”
互聯網主要指通過一定網絡協議串聯而成的龐大網絡體系?;ヂ摼W主打開放理念,依托便捷、分享式的方式為廣大受眾提供產品和服務,形成大量的流量,在保障用戶黏性的情況下通過廣告收入或其他類型的增值服務獲取收益。從本質說,互聯網推動了我國企業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它轉變了企業傳統的以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的經營管理觀念,要求以用戶為核心,以體驗為追求,一定程度上說,互聯網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必不可分。
“互聯網+”是一種新常態,是指充分利用和發揮互聯網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創新性地與多個社會領域深入融合,進而形成一種新的發展業態。是基于傳統的各行各業的需求、同時又依托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去改變傳統行業的新趨勢,但是這絕非簡單地機械地加法,而是重構。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期待傳統企業與新興科技融合產生化學放大效應,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那么,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層面來說,首先,模式必須“求新”。用信息化去重構人與知識的關系,打破校與校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時空的界限,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無邊界化,做到資源共享,能夠把科學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其次,思想必須“求變”?!盎ヂ摼W+”必須要立足教育的本質,篩選高校教育的內容,從共享性和開放性出發,以學生為本,建立新的教育價值觀和開放共贏的生態觀,從而實現兩者的融合和質的飛躍。
二、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凸顯
(一)專業人才較少
當下,以“互聯網+”來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人員理論知識還有所欠缺,教育出具有系統理論知識的創新型學生具有一定的難度;而高校中很多專業老師,雖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較多的研究成果,在創新實踐方面卻鮮有成就,對指導大學生創業具有一定難度。加上行業壁壘等因素,導致缺乏技術的先進性和有效性,同時還有其他方面的并發癥。
(二)政府對創新教育的扶持力度還有所欠缺
目前,我國發布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所差距,雖也有進步的趨向,但仍缺乏可操作性指導。師資力量、教學條件、扶持資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足,缺少較權威的指導教材;創業比賽活動開展少、創業支持政策宣傳力度弱。大學生進行創業時,還存在的兩大問題:其一,財政緊張;其二,對政府的支持政策陌生。由此可見,政策支持力度弱是大學生創業的障礙之一。
(三)當下大學的創業創新氛圍不濃
由于很多高校的多方面限制因素,如文化氛圍、培養目標等都沒有向增強學生創業素質方向有實質性的發展。創新型人才應該通過學習理論知識、找到關聯、總結經驗和教訓并能預見將來的發展趨勢,如此,才是一個合格的創新型人才。而部分大學只是針對“精英”群體開設相關課程,使創業創新教育的受益者成為一小部分人,這樣抹殺了很多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信心,也使極大地削弱了創業創新氛圍。
三、提升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現階段的高校創業創新教育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多元化、個性化教學。與政府、企業積極聯系,共享資源,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創業扶持政策信息,創造一個創新意識濃厚的氛圍。學生積極運用線上資源進行自我完善與發展。政府完善創新創業支持政策,企業為高校提供實踐經驗與平臺,三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推動高校創業創新教育的進步。
(一)提升大學生在校實踐能力,建立校內創新創業實訓基地
大學生群體擁有著時代背景下最為先進的思維與創造力,他們思維靈活、行動力強等特點,決定了他們擁有著極富能量的創新潛力。特別是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讓大學教育逐漸從專業培養向能力培養方面轉變。因此,針對當代大學生各大高校應積極出謀劃策以便于大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能夠得以發揮。
1.提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不但包括應用能力,更包括動手能力。實踐作為檢驗理論的重要途徑,其能夠讓大學生逐漸轉變從學生到創業者所持有的思維,從而極大解放大學生群體所擁有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者。高等院校應積極開展創新創業知識講座,并從市面上獲取專用的教材,使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均能夠對互聯網創業有一定的了解,為他們今后的創業奠定基礎。
2.建立校內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單靠大學生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創業而言,其不但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更需要資金等資源的注入。因此,高等院??梢葬槍Ξ斍敖逃虒W現狀及資源總量,合理分配相關資源建立大學生實訓基地,并結合實訓基地所擁有的功能組織創新比賽、創業比賽等。在此過程中還與學生會組織、創業就業協會組織等一起舉辦實踐性的落地項目實操,經過高校教師的引導和指導,讓學生轉變為創業者身份,在畢業之前就對整個創業項目由策略到落地整個過程加以深入了解,從而為其今后的創新創業提供更加充足的經驗。
(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戰略關系
隨著國內互聯網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國內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障礙及接線越來越小,從而愈發促進了高校與社會之間信息的流動、資源的共享。因此,高等院校應當緊緊把握這一時代契機,并利用高等院校的資源平臺及宣傳渠道,逐漸增加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并引入社會資源用于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加以支撐。在此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模式可以為校企合作戰略關系的建立。
1.校外導師模式。通過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社會中優秀的創新創業企業可以派駐導師前往學校參與交流,一方面能夠實現校外導師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讓派駐導師為學生講解更加契合實際的創新創業途徑。
2.引入社會資金建立高校創投基金。隨著資本市場的火熱,校園便利店、校園咖啡店等創業項目已經不再是校內的專屬,而是逐漸成為了社會化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火熱戰地。因此,高等院校也可依托校園經濟火熱的現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市場資源,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地位實現對校園資源的整合、分享,并吸收和鼓勵即將踏出校門大學生參與到校園經濟的建設與創新當中,從而實現在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同時,幫助大學生完成創業夢的雙重目的。
四、結語
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他們擁有著最為先進的思維、最為宏偉的理想。高等院校在從事專業課程教學、基礎知識教學時,也應當逐步轉變自身角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中、對未知問題的發展中,從而帶動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凝聚,實現社會大眾、國家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親切希望。面對越來越難的畢業就業,各大高校除了需要積極推進學生在校期間專業實踐能力提升之外,更要鼓勵學生創業,并讓大學生將在校期間所學付諸實踐。因此,針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深入研究將不但是時代背景下的重要責任,更是未來高校發展乃至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高校開展科學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借助校園環境有效引導學生創新思維轉化為創業項目,讓學生實現思維至成果的轉變將能夠賦予當代高校教育新的價值與功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2015-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05/13/content_9740.htm
[2]李湘玲.大數據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4(11):56-57
[3]吳漢東,于洋,郭雪松,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機制建設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5(07):152-155.
[4] 文豐安.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淺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5).
[5] 戴育濱.構建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3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委高校工委高校基層黨支部創新項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中黨支部作用發揮的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DJXM149)
(作者單位: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