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丞嬋
摘 要:《論十大關系》是中共歷史上的經典著作。公開發表40多年來,引起國內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從它的產生、傳播到它與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之間的關系再到它蘊含的經濟思想都進行了分析梳理,向我們展示出這篇黨史經典著作的厚重。對40年來有關研究加以綜述,有利于促進學界持續開展對該文以及其它黨史經典著作的研究。
關鍵詞:《論十大關系》;黨史經典著作;研究綜述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關于《論十大關系》的報告,距今已過60年。1976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誕辰83周年之際,《論十大關系》正式公開發表,距今已有40多年。自這一黨史經典著作公開發表后,學界就其展開了持續性探討,迄今已發表學術論文、紀念文章數百篇,研究涉及它的產生、傳播與影響,有人還從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哲學、經濟、政治、改革開放等多個視角展開分析。這里謹就40年來相關研究成果作一簡要梳理。
一、關于《論十大關系》的產生、版本與傳播
在研究《論十大關系》如何得以產生和傳播時,研究者發現《論十大關系》有不同的版本,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版本說”、“三版本說”和“四版本說”,其中“三版本說”比較流行。
(一)關于《論十大關系》的產生
張金才認為,1955年12月7日至1956年3月9日,劉少奇為摸清中國經濟情況,先后約請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37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匯報、座談。受劉少奇的啟發,從1956年2月14日起毛澤東在薄一波等人協助下,開始了他在建國后乃至一生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周密而系統的經濟工作調查。到4月11日,毛澤東共聽取了國務院34個經濟部門的工作匯報,整整用了37天。調查研究的結果就是寫就了《論十大關系》。①范建明則認為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中,總結了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即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反對教條主義,反對對別人經驗的盲從。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才在調研基礎上形成了此文。②
(二)關于《論十大關系》的版本
邱巍認為,從文獻傳播的角度看,講話至少存在兩個版本,一個是 1965 年底黨內印發的版本,一個是 1976 年底公開發表的版本。③ 郭秉興認為,《論十大關系》主要存在三個版本,分別是1956年的講話稿、1965年的“征求意見稿”和1976年的正式定稿。④ 孫佩認為,《論十大關系》存在四個版本,分別是中央辦公廳的講話記錄稿、陳伯達的整理稿、1965 年劉少奇主持的整理稿和1975 年毛澤東的審定稿。《論十大關系》經過了數次整理和修改,直到 1975 年,由鄧小平主持,胡喬木負責整理的文稿終于獲得毛澤東的肯定,日后公開發表的《論十大關系》就是由胡喬木負責整理,毛澤東親自審定的文稿。⑤
(三)關于《論十大關系》的傳播
李文超認為,《論十大關系》的發表經歷了從黨內高層傳播、黨內有限傳播、最終社會公開發表一個曲折的過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源于當時蘇聯模式的弊端剛剛顯現,黨中央還不具備突破這一模式的歷史條件,以及當時惡劣的國際環境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等方面原因。⑥ 邱巍認為,從傳播史角度看,1956 年毛澤東講話后,主要在黨內高層傳達,這是八大前后我們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重要決策方針。此后不久,毛澤東本人注意力和觀點都有所變化,講話也長期沒有公開發表,只在黨內有限傳播。《論十大關系》的社會政治傳播主要是在 1976 年公開發表之后。⑦
(四)關于《論十大關系》的影響
關于《論十大關系》影響的文章著作比較多。郭德宏等認為,《論十大關系》,在當時學習蘇聯過程中出現的教條主義氛圍下,確實是一陣沁人肺腑的清涼之風。這樣,中共中央對召開八大的指導思想,也由此從原來反對右傾保守的套子里走了出來,轉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⑧ 而《毛澤東傳》里面是這樣記載的:“《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標志著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開始形成一個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較系統的思路。十九年后,鄧小平對《論十大關系》作過這樣的評價:‘這篇東西太重要了,對當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意義。”⑨ 在薄一波所著的《若干中立決策與事件的回顧》里對此的記載是:“《論十大關系》講話,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是毛主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代表作。”⑩ 在這里可以看出《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標志著中國開始獨立的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正如胡繩所說的“這就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這一根本思想。這里涉及的實際上是開辟一條跟蘇聯過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B11
還有其他著作文章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角度論述《論十大關系》的影響。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二卷)》所論述的“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為中共八大制定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奠定了理論基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B12 還有《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這樣論述的,“《論十大關系》前五條主要講經濟關系,后五條主要講政治關系。所有這些,展現出黨為尋找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而多方面探索的生動景象,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思路逐步清晰起來。”B13 而石仲泉認為,這篇講話充滿了解放思想的氣息,體現了獨立思考,從各個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情況來辦事的精神。它批評了那種“以為社會主義就了不起,一點缺點也沒有”的陳舊觀念,對國內最重要的政治經濟關系提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使談說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了一個良好開端。B14
二、關于《論十大關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關系
近四十年來,研究者主要對《論十大關系》與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內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梳理探討。研究者更多的是從《論十大關系》是鄧小平理論思想淵源的角度進行探討,但是并沒有進行深入分析,更多的是泛泛而談。
(一) 關于《論十大關系》與鄧小平理論的淵源
劉導平認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是毛澤東思想靈魂的體現。他的這一思想,引導中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為鄧小平探索關于社會主義建設依靠力量的理論打下了基礎。B15 劉國普、張曉寧認為,《論十大關系》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開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學說,成為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淵源。B16
(二)關于《論十大關系》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提出后,研究者從《論十大關系》與發展觀存在的聯系角度,展開了對這一經典文本的研究。在《論十大關系》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淵源方面,孫登敏認為,《論十大關系》與科學發展觀雖產生在不同歷史時期,出自不同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內容上也有所差別,但理論基礎是共同的,這個理論基礎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論十大關系》和科學發展觀同樣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輝,為我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B17 在《論十大關系》對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影響方面,紀萍萍認為,《論十大關系》包含了協調發展的思想。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這種協調思想,我們能夠得到的重要啟示是全面發展與協調發展之不可分。B18 在《論十大關系》和以人為本方面,方玉萍認為,毛澤東強調發展為人,將側重點放在保護個人利益,增加工人、農民的收入上。這與科學發展的目的有內在聯系。B19楊國良從政績觀的角度對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做出總結認為,毛澤東重視人的因素,而且首先重視領導干部的作用,對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把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統一起來,具有重要意義。B20
(三)關于《論十大關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自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后,研究者認為《論十大關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陶林認為,《論十大關系》一文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但的確在文中的字里行間充滿了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思想,因而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B21 彭堅認為,毛澤東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創造一個更為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樣對我國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實踐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B22彭波、張俊紅認為,毛澤東堅持把矛盾論運用于社會主義建設,以矛盾的解決和協調來達到社會的和諧,十大關系就是十大矛盾。世界由矛盾組成,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正確地處理好這些矛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是對《論十大關系》合乎邏輯的繼承和發展。B23
三、關于《論十大關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
多數研究者認為,《論十大關系》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先導。研究者多從“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工業化道路等角度分析了《論十大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淵源。
(一)關于《論十大關系》與“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
王魯英認為,毛澤東在這次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以蘇聯為鑒戒、走自己的路,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可以看出,毛澤東這一思想是建立在從實際出發基礎上的,此后試圖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索走與蘇聯不同的道路。B24徐選明認為,為了以蘇為鑒,及時總結我們的建設經驗,毛澤東全面地辯證地正確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十對矛盾,對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做了第一次嘗試性的較為全面的探索。B25王東認為,《論十大關系》以蘇聯為鑒戒,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即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克服嚴重壓抑地方、企業、個人積極性的蘇聯僵化模式束縛,開創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B26 王玲霄、湯治認為,《論十大關系》對蘇聯模式有所突破,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認為,突破主要有三個方面:突破了蘇聯重、輕、農為序的工業化模式,突破了蘇聯重積累,輕消費的理論觀點,突破了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的模式。B27
(二)關于《論十大關系》與走中國式工業化道路
秦玉珍認為,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理論,是他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再生產基本原理的運用和發展,對我國改革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B28鄔蓮平認為,《論十大關系》提出了“中國工業化的道路”,繼而八大進一步確立了既反右傾保守又反急躁冒進以及綜合平衡的經濟建設方針,這對于新時期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針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B29
四、關于《論十大關系》中蘊含的經濟思想
四十年來學界對《論十大關系》中蘊含的經濟思想進行了梳理,主要從工農業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淵源、經濟生態以及經濟改革等角度進行了分析。
(一)關于《論十大關系》中工農業協調發展的思想
鄭瑩、張彥博認為,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全面闡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關于農輕重問題的理論,深刻揭示了農輕重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在其后的歷史進程中,其思考不斷深入。B30楊堅白、李學曾認為,應該以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在農輕重關系方面的歷史經驗,并從中探索規律性的東西。他們提出了以下觀點:在處理農輕重三者關系時堅持以農業為基礎,把工業化的進程,同農業、輕工業承擔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堅持發展重工業以內含型(集約式)為主;全面理解和正確執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把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放在社會再生產的總體中,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進行綜合平衡,統籌兼順,確定投資視摸.和方向。B31 王愛珠認為,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以農輕重為序來安排國民經濟計劃,還要進一步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B32 羅郁松認為,我們國家鑒于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經驗和教訓,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情況,采用了多發展一些農業和輕工業來促進重工業發展的辦法。B33
(二)關于《論十大關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吳金喜認為,《論十大關系》與社會主市場經濟理論,都是黨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貴探索。但前者是初淺的、不成熟的思想,后者則是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的深化的、成熟的理論。B34 孟淑萍、韓文卿認為,毛澤東提出了國民經濟的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思想,這是毛澤東關于宏觀調控思想的具體體現,反映了中國的客觀經濟規律。B35 李福安認為,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這篇重要著作中,提出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三者關系的思想,對于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發展馬克思主義物質利益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B36
(三)關于《論十大關系》蘊含的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思想
張海山認為,毛澤東把擴大企業自主權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點,富有遠見卓識。它對后來的國企改革, 實行政企分開奠定了基礎,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經濟體制改革之思想依據和寶貴經驗。B37 劉光杰認為,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實際上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模式變革問題:發展模式、經濟體制模式和政治體制模式。《論十大關系》奠立了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經濟變革與發展思想的基礎。B38 侯本臻、崔書元認為,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基本方針出發,直接論述了改革當時我國經濟體制的問題。《論十大關系》中的一些正確思想,在《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以新的形式保存下來,得到了豐富和發展。B39
(四)關于《論十大關系》中協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思想
孫登敏認為,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必須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發展,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建設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這是在新形勢和新任務下,對《論十大關系》中關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的思想的拓展。B40 還有的研究成果從哲學角度看兩者的關系。張秀華認為,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一致的一面。毛澤東強調加強國防建設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并不是說等到國家經濟建設搞好之后,才能搞國防建設,更不是認為國防建設無足輕重,可有可無。B41
此外,孫金華認為,我國經濟和諧發展的著力點同《論十大關系》中的經濟協調發展思想具有一脈相承性,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經濟結構的和諧、區域經濟布局的和諧、經濟管理體制上的和諧、分配關系上的和諧以及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關系的和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B42
五、關于《論十大關系》與改革開放的聯系
研究者從《論十大關系》與改革開放聯系的角度,就正確處理中國與外國的關系、改革開放思想的淵源進行了闡述。
(一)關于正確處理中國與外國的關系的視角
賀全勝認為,毛澤東 《論十大關系》的對外開放思想,主要體現在他關于 “中國與外國的關系”的論述中,他闡述這一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否定之否定即揚棄的辯證原理。B43 郭麗鵑認為,我國的改革發展始終與對外開放緊密結合。這同《論十大關系》中關于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與外國關系的思想一脈相承。B44 夏京、逸光從向外國學習的原因進行了探討。首先,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次,從國情來看,我國又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在學習外國經驗時,必須遵循毛主席的教導,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B45 薛暮橋認為,為著多快好省地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加速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B46
(二)關于《論十大關系》與中國改革開放思想淵源的視角
段小平認為,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盡管沒有使用對外開放這個詞,但他所強調的“向外國學習”思想,實質上是對外開放的思想,主要是指在經濟方面的對外開放。B47 齊延群認為,《論十大關系》中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蘊含著對外開放的初步思想,毛澤東的對外開放和利用資本主義等思想,還包括在國內適當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等內容。B48 蔣伏虎認為,《論十大關系》初步確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原則,拉開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改革的序幕,吹響了我國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的號角。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主要闡述了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的方針。至于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當時主要是同蘇東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交流和合作。B49 賀全勝認為,《論十大關系》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開辟了思想道路。雖然《論十大關系》的確沒有正式使用“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等詞語,但蘊涵了深刻豐富的改革開放思想。B50 吉龍認為,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得更快些、更好些,就要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政策,離開了這些,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是不可能的。B51
《論十大關系》思想深刻、內容豐富。除上述梳理外,研究者還涉及了哲學思想、教育革命、是非關系等,凸顯了《論十大關系》這一經典黨史著作的重要性和生命力。但在梳理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研究者在分析黨史經典著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一是過度關注創新,忽略了對經典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讀;二是對于經典黨史著作文本存在的問題與缺陷較少論述;三是缺少對文本產生背景的深入分析。很多研究者對這些問題還沒來得及深入思考,就直接論述它的偉大意義,這些普遍性問題得不到解決,很難推動黨史經典著作的研究走向深入。
[注釋]
①張金才:《〈論十大關系〉的提出和形成》,《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5期
②范建明:《淺議〈論十大關系〉產生的動因和條件》,《毛澤東思想研究》1997第4期
③邱巍:《〈論十大關系〉的形成和傳播——若干史實與觀點的補充和辯證》,《中共黨史研究 》2013年第1期
④郭秉興:《〈論十大關系〉的三個稿本》,《黨史文匯》2010年第4期
⑤孫佩:《〈論十大關系〉的整理過程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2014年第3期
⑥李文超:《淺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曲折性———以〈論十大關系〉為視角》,《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4年第5期
⑦邱巍:《〈論十大關系〉傳播史考略》, 《光明日報》2012年5 月2 日第11 版)
⑧郭德宏、王海光、韓鋼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卷二)—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頁
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486頁
⑩薄一波著:《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491頁
B11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3頁
B12當代中國研究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二卷》1956-1966》,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頁
B1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2-383頁
B14石仲泉著:《我觀黨史》,濟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頁
B15劉導平:《〈論十大關系〉—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石》,《廣東黨史》1996年第3期
B16劉國普、張曉寧:《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探索———毛澤東〈論十大關系〉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轉折之路》,《傳承》2010年第5期
B17孫登敏:《從〈論十大關系〉到科學發展觀》,《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B18紀萍萍:《解讀〈論十大關系〉的現實意義》,《知識經濟》2012年第17期
B19方玉萍:《從〈論十大關系〉看毛澤東的發展觀》,《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B20楊國良:《科學發展視角下〈論十大關系〉解讀》,《攀登》2009年第1期
B21陶林:《和諧社會視角下的〈論十大關系〉的當代解讀》,《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6期
B22彭堅:《淺析〈論十大關系〉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先啟意義》,《改革與開放》2010年第14期
B23彭波、張俊紅:《初探〈論十大關系〉中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思想》,《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6年3月,第19卷第1期
B24王魯英:《〈論十大關系〉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山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B25徐選明:《〈論十大關系〉與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端》,《毛澤東思想研究》1997年第4期
B26王東:《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初構想—紀念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發表五十周年》,《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3期
B27王玲霄、湯治:《淺談〈論十大關系〉對蘇聯經濟模式突破的歷史貢獻》,《毛澤東思想研究》1997年第6期
B28秦玉珍;《〈論十大關系〉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經濟科學》1993年第5期
B29鄔蓮平:《〈論十大關系〉——走中國自己的路之發韌》,《黨史研究與教學》2001年第2期
B30鄭 瑩、張彥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農業關系的開創性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農業關系的開創性探索》,《當代經濟研究》2013年第8期
B31楊堅白、李學曾:《論我國農輕重關系的歷史經驗》,《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
B32王愛珠:《農、輕、重要協調發展一重讀〈論十大關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第6期
B33羅郁松:《正確處理農輕重的關系》,《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7年第1期
B34吳金喜:《〈論十大關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求實》1993年第9期
B35孟淑萍、韓文卿:《〈論十大關系〉中的宏觀調控思想》,《毛澤東思想研究》1994年第2期
B36李福安:《〈論十大關系〉與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黃石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B37張海山:《從〈論十大關系〉看毛澤東的發展觀》,《滄桑》2008年第3期
B38劉光杰:《淺論〈論十大關系〉在毛澤東經濟思想體系中的地位》,《毛澤東思想論壇》1996年第2期
B39侯本臻、崔書元:《〈論十大關系〉與經濟體制改革》,《華東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
B40孫登敏:《從〈論十大關系〉到科學發展觀》,《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B41張秀華;《國防建設要服從經濟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紀念毛澤東〈論十大關系〉40周年》,《軍事經濟研究》1996年第2期
B42孫金華:《和諧社會的經濟建設:毛澤東的初步探索——紀念〈論十大關系〉發表50周年》,《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年第2期
B43賀全勝:《〈論十大關系〉的改革開放思想探微》,《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年5月,第30卷第3期
B44郭麗鵑:《科學發展觀對〈論十大關系〉內容的繼承與發展》,《傳承》2011年第26期
B45夏京、逸光:《堅持自力更生與學習外國的關系》,《中國經濟問題》1977年第1期
B46薛暮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發展——學習〈論十大關系〉》,《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77年第4期
B47段小平:《〈論十大關系〉中體現的對外開放思想》,《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B48齊延群:《〈論十大關系〉——黨的改革開放思想的發端》,《黨政干部學刊》1993年第7期
B49蔣伏虎《〈論十大關系〉: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初探索》,《毛澤東思想研究》1993年第1期
B50賀全勝:《再論〈論十大關系〉毛澤東的改革開放思想》,《湖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B51吉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紀念〈論十大關系〉的講話發表三十周年》,《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歷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