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程雯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在價值追求方面的同向性,決定了當前國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互建探討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雖然教育教學體系和知識架構體系具有較大差異,但基于二者不同路徑的經驗積累、目標追求,融合與互建具備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視閾下,只要是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開展正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是便在價值規范、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方法改進等等方面具備了融合與互建的明晰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融合;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教育的特色和優勢在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幾十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特別是“95”方案和中發[2004]16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頒布實施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內大學人才培養工作體系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施教體系。源于古希臘,興于美國,通行于西方教育界的“通識教育”自引入中國以來,學術界和教育界則有頗多爭論,見仁見智、褒貶不一。通識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種實踐模式,我國部分公辦高校也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并行不悖的謹慎實踐,境內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更是替代性的全盤實施。隨著實踐的發展,學術界正逐步開始對通識教育在國內大學實施的可行性進行探討,對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事實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上有著異曲同工之效,然而目前的狀況是謹慎實踐通識教育的國內公辦高校與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兩塊牌子、兩套隊伍,不但未能相互促進,反而有教學效果的相互耗散現象。筆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實地考察了廣東地區部分開設通識教育的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國內知名公辦高校和全盤實施通識教育但沒有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對當前國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互建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和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與互建的必要性
當前,內地高校開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與西方通識教育有著本質意義的不同。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角度而言,西方高等教育語境下的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不具備同時并行存在的必要條件和環境基礎。與之相反,二者的有機融合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和對現行的通識教育實踐的角度則有必要推進二者的融合。
1.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需要借鑒通識教育的有益經驗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大學生主觀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愿接受甚至拒絕,即使是表現出來的“順從式”接受也多是“功利主義”的 “虛假接受”,為達到修滿學分的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筆者多年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觀察和多所高校考察之后的深刻反思發現,主要原因存在于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兩個方面。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于抽象和呆板,缺乏適應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和生活特點的新鮮教學內容,過多強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較少考慮瞬息萬變的社會現實給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影響和他們的主觀感知,不能解答高度信息化時代大學生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難以激起他們求知和踐行的欲望,嚴重挫傷了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方法方面,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囿于學時和教師編制的雙重原因,往往采用超大辦班額教學,全程實行思想教化和理論灌輸,教師無暇顧及學生個體的主體作用和主觀需求,無法實現師生的雙向交流和有效溝通。同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有效作用,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特征重視不夠,缺乏有效的疏導教育和有導向性的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這一困境正是通識教育強項。通過對目前部分實施通識教育的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和教育教學方法的觀察發現,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和內在提升,通過實現自我而教化外我,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由外而內的灌輸;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大學生內驅動力的發揮,通過實現個體價值而滿足社會對個體的價值索取,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外驅動力的集體主義優先教育;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大學生實現真我,通過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和社會天平之間優化教育內容以達平衡,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對固定的意識形態教育內容;通識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內源提升,通過實現眾多個體的內源需求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以社會外源需求平衡個人內源需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識教育因內容的廣泛性,更便于采取更多結合現代信息化教育手段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靈活多變且具有廣泛吸引力的教學方法。
2.通識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引領
據筆者考察,在實踐通識教育的內地公辦高校,通識教育大多以選修課或論壇、講座、實踐的方式進行,確切的講就是對傳統選修課進行系統打包,用通識教育的名稱串起來,裹上一層通識教育的大外衣而已。以此種方式開展通識教育高校大多由學校教務部門統籌課程,學校各教學單位申報課程,組成選修課程體系,總體冠以通識教育課程的名稱。以各類論壇、講座、課外實踐等形式開展的通識教育,由于缺乏系統化的嚴格審核,不但沒有實現通識教育“全人教育”的目的,反而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對學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當前,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泛濫化”,導致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堅定、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同向、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淡漠、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隊協助思維和意識較差、抗打擊抗挫折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通識教育的自我教化和內源驅動力對于上述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則相對不足,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觀念、主體內容以及由外而內的集體主義教化則可以規范和引導通識教育,消弭當前大學生由信息“泛濫化”而引發的諸多問題,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共同的教育目的服務。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與互建基礎
在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都是為了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心理期待的需要,要實現同向同行的目標,必須要尋找二者融合互建的基礎。
1.教育目的具有相似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根本目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二者具有價值取向的同一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1]目前國內實踐通識教育的公辦高校,其目的也都是完成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推動素質教育的最終落實,培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國家公民。以中山大學為例,其設立“大學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成立專職從事通識教育的“通識教育部”,規定全校本科生必須選修16學分的“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目標還是要培養理科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培養“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新世紀大學生的指示要求。從這個價值維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價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相通性和契合性,二者都是應對社會轉型期各種消極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沖擊校園、腐蝕青年的教育方案。
2、教育內容具有交叉性
從教育實踐和理念設計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意識形態教育和素質教育兩方面的內容。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民族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社會主義的公民道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則以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團結協作精神教育等等。關于通識教育的內容,雖然國內學術界在認識上存在文化素質教育論、人文教育論、自由教育輪等諸多不同觀點,但從教育實踐的角度來看,通識教育應該是與專業教育相對應、具備特定社會背景意義的,旨在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文化素養、自由思維、創新精神、獨立態度的教育。唯其如此,通識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全球視野的文化藝術、哲學美學、自然科技,又必須涵蓋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線的國家意識教育。可見,人文素質、國家意識、科學精神、創新思維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內容設計中都占據重要地位,二者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交叉性可見一斑。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與互建路徑
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通識教育都必須服務于這一價值。所以從路徑選擇的角度,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與互建,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價值規范,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補益與借鑒。
1.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
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內大學的融合不能用意念構造空中樓閣,而必須堅持基本的價值前提——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引領,堅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寓于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成熟體系的規范下,構建符合中國大學實際和特色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正如美國通識教育實踐中“非常重視通識課程中美國歷史、文明、道德的灌輸和滲透式教育,特別是美國文明史課程,教育學生對美國民族的自豪感,激發學生對自己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2],我們構建的適合中國內地大學特色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不應該包含反意識形態的所謂“普世價值觀”,而是應該涵蓋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導向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以及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既包括全球視野開闊性,又包括中華文明與文化的獨特性,以實現舶來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和中國化,確保高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2.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涉及哲學、歷史、法治、時政等領域的知識,也是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政治價值、法治觀念等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目的的相似性和教育內容的交叉性,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也是深化大學生通識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還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借鑒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更多的融合新時代的信息手段、更多的運用適應當代大學生特點的實踐教學手段、更加注重在生層次改進教學理念。要注重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堅持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教書育人全過程的前提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學手段,向學生傳達更有深度的思想,更加多元的觀點,更多的強調“公民”責任而非“人民”義務。
3.構建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
“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3],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也必須是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結構,應以文理融合、學科交叉為基本要素,以培養人格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目標,拓寬學生知識視野,使學生對中西文化和自然人文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完備表達、善于溝通以及獨立思考的態度和能力,同時又要避免通識教育的知識化傾向。主要教學內容既要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素養,又要包括文學歷史在內的人文知識素養,以此為基礎創設符合內地高校教育教學特點的核心課程和一般課程體系。構建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可以借鑒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在內地的辦學實踐經驗,結合內地高校實際特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為核心課程,包含中國歷史與文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一般課程在內的通識課程體系,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公民意識、愛國主義和道德修養,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交叉融合。
4.培育政治合格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
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一部分,“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其教育教學行為和課堂言論極大的影響著學生。通識教育教師對于學生而言更是兼具多重角色的思想引導者,更要求具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標準和要求。通識教育沿著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道路相向發展必然要求監管機構加強對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嚴控通識教育師資隊伍準入標準,落實體系化的培訓教育制度,引導通識教育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者、捍衛者。
5.建立具有全面管理權限的通識教育教學管理機構
國內對通識教育進行謹慎實踐的高校,多數沒有相應的工作機構統籌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一般將負責通識教育的部門作為教務處的附設機構,統籌安排通識教育的課程開設、選課報名、師資安排、資源配備和學生評價等。即便是設置了專門的通識教育教學機構的高校,其課程、師資的管理依然有開課院系負責,實際上與傳統的“選修課”并無二致,所謂的通識教育也只能是流于形式,“附庸風雅”罷了。有價值的嘗試應該是借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成熟模式,成立在教務教學管理權限、師資力量配置、經費預算和課程開設等方面均類似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獨立運作的通識教育教學管理機構負責通識教育教學統籌工作。同時,由更高的管理機構統籌協調“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通識教育教學管理機構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這對于推進通識教育在國內高校的發展和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與互建具備特殊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年10月15日 (第一版)??
[2]李定國.美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實施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8(12):177-179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2017年11月第1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8年05月03日(第二版)
基金項目: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18年青年課題(編號:2018QN07)《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