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在漫長的歲月歷程中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變革、社會百態,展現著作者的家國情懷。小學語文引入古詩詞,對小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小學生的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培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能準確把握課程特點,以學段要求為基準,結合古詩詞教學,讓學生了解、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創作背景;情感體會;分層教學;價值
現階段,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需要重塑經典,盡全力發揮古詩詞的藝術價值,用古詩詞啟迪學生思想,陶冶學生性情。教師要本著教書育人的原則,從小學生的視角出發,合理制定古詩詞教學策略,在溫習經典的同時迎合新課標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要求。
一、理解為主,加深印象
小學生由于年齡情況,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差。因此,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應該以幫助小學生理解內容為主,并非是提高小學生背誦默寫能力以及學習成績。因此,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通過指導與講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時代是影響詩人創作風格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理解古詩詞需要從掌握詩人的創作背景出發。在掌握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的基礎上理解詩意,體會古詩詞的思想感情往往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李清照在寫“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時的心境和遭遇與寫“人比黃花瘦”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李清照經歷了離家、喪父與奔波之苦,心境又怎會如從前那樣單純,無憂無慮。李清照借“人比黃花瘦”表達了她的愁苦與無助。教師在指導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在了解詩人的經歷之后理解古詩詞,往往會水到渠成。
二、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教師開展朗讀活動需要具有針對性。一些小學生的發音不準,停頓不佳,而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則較強。當這些學生同時舉手嘗試朗讀時,教師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選擇那些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多給他們鍛煉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進步,在進步中樹立自信。朗讀是為了理解詩詞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完之后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失誤提出具體的問題。當教師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作為朗讀對象時可以詢問學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了作者何種思想感情,你的原因是什么?”通過“朗讀+提問”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之后反思。
三、拓展延伸,感悟意境
古詩詞的題材廣泛,但是一些作者由于生活的年代較為相近,所表達的思想大體相同。所以,教師可以對相同題材或者相同感情的古詩詞進行總結歸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便于小學生理解詩詞的含義和其中的意境,幫助小學生總結與歸納表達相同感情時運用的詞語。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本中只是收集了一系列作品中的一首。例如古詩詞《浣溪沙》就有不同的版本。教師在講解晏殊的《浣溪沙》時可以將蘇軾的《浣溪沙》同時給出,做拓展練習。這樣不但能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還能讓學生了解不同詩人的作詩風格,對詩的內容有更加完整的理解。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感悟古詩詞營造的意境,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視覺、聽覺相結合的方式將古詩詞營造的氛圍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又能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
古詩詞教學要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也要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探索。小學生的思想觀念與思維能力還處于形成發展階段,因而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生活經驗與價值觀念進行引導。比如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對生字生詞逐一掌握,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體會作者描繪的清新、活潑的農村風情,以及“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天真可愛的稚子形象,體會作者喜愛恬淡寧靜生活的思想情感。古詩詞凝練簡潔,用不多的文字就能描繪一幅豐富多彩,情感飽滿的畫面,古詩詞的語言美與情感美都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自主探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閱讀體驗,不必要求所有學生形成統一的認識與情感,從而禁錮學生的想象力,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語文與語言文化的精華,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與優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更好的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曾曉麗.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7):89.
[2] 王瑞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情感的培養[J].散文百家,2014,(12).
作者簡介:宗蕾,性別:女,出生年月:1984年4月27日—,籍貫:河北省任丘市,單位: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鎮北蘆張小學,職稱:中小學二級,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