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秋
摘要: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本文從學習小組的組建、組員的分工、合作的習慣、合作時的巧妙評價等幾個方面闡述,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生;小組合作;有效性;高效課堂
一、合理構建合作學習小組,增強小組合作的興趣
(一)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分工
為了促使學生有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應對全班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分工,明確職責。讓每一位學生明確自己在小組內所要承擔的任務。通常4人為一組,由1人任組長。小組長一般是學習成績較好,樂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創新意識、口頭表達、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各組間無明顯差異,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競爭。組建后,要求每個小組中的成員相互友愛,坦誠相見,平等民主;并適時組織一些小組游戲比賽等,使學生在游戲中時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相互關愛的真摯情感,既學會了合作又增強了信心。
(二)創造展示平臺,激發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表現自我的心。教師要善于為他們創造展示的平臺,讓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小組的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共同探究,孩子會在這種形式下,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合作的重要,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孩子積極的探索學習,更體現了我們新課改的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在學習中獲得身心的愉悅。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小組合作的習慣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注意傾聽、學會交流、達成共識的習慣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小組合作習慣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發揮自己的智慧,思考和研究一些幫助孩子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的小策略。
(一)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學生能更好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空間,這樣,他們在合作交流時才會有話可說,有助于問題的深刻討論。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討論和辯論。在這樣的氛圍中,思維才會活躍。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不但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學會了思考,更嘗到了獨立思考的“甜頭”,使他們樂于思考,這樣在學習中就有了積極性和動力。
(二)主動參與交流討論的習慣
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作探究問題。討論是合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處,老師要在關鍵處予以指導,讓討論攻克難點,形成解決方案。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大膽發言的習慣。
培養小學生大膽發言的習慣,還應開展形式多樣合作活動,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以充分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在活動中,讓學生多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選擇與學生生活中接近的事物,感興趣的話題。會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有話說,也能說得好的樂趣。例如我在教二年級語文下冊練習6,介紹一種你喜歡的水果,要求介紹它的形狀、顏色和味道。我先讓同學們出示事先帶來的一些水果,在小組內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發言,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小組合作人人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活躍課堂,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有利地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適時評價,能激發學生競爭動力
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運用恰當,能充分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產生高質量的合作學習效果。評價的方式很多,可采用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結合,促使學生的合作學習,達到碰撞、對接、融洽、升華的較高境界。
(一)運用同伴相互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為使學生在對同伴評價時有據可評,有話可說,評價的側重點由小組成員的合作態度,再到合作質量,最后到創新,循序漸進。設計組內互評表,讓每個同學對組內其他成員的合作態度、質量、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等評價。通過這種評價,使學生增強集體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并進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
(二)學生自我評價,實現自我完善
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檢測,然后給予正確的評價,是學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劑。自我評價,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通過評價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從而提高學生做人的品質。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對自身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的獨立性和創造精神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在評價中,要以人為中心,要從合作活動中發掘一切因素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成熟。
總之,在新課改下建設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境,呼喚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培養學生合作的興趣習慣以及在合作中真正做到課堂上以學生發展為本,不斷去完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合作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真正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進而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陳佑清.課程即發展資源[J]課程.教材.教法.2003.
[2]范春林.課堂環境研究的現狀.意義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