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雕塑藝術自身發展需求的改變,以“人”為主體的具象寫實基礎訓練模式已無法滿足四川美術學院雕塑專業材料及創作課程教學的需要。而器物雕塑專業更是需要一個完整的,純粹以立體造型與空間構建訓練為目的且與器物專業性質相契合的基礎教學體系來作為器物雕塑專業及創作課程教學的重要支撐。“塑造與表現”課程圍繞兩條主線設置的教學內容與目的都是具體針對器物雕塑專業整體教學的需要來規劃與設置,通過對雕塑基于空間、形體的立體造型語言表達方式的系統訓練,提升學生對形體空間的把控能力,擴展他們造型樣式儲備量,使之逐步建立對立體造型語言的創意創新意識,并將其運用到器物雕塑藝術作品中去。
【關鍵詞】立體造型樣式積累 具象 抽象 主觀表現 器物雕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228-01
引言:長期以來,四川美術學院的雕塑專業都是以“人”為主體的具象寫實課程教學來作為基礎造型訓練方式。誠然,這種方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下,在學院造型訓練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中國雕塑藝術自身發展需求的改變,這種單一的基礎訓練模式已無法滿足如今雕塑專業課程的教學需求。在當前川美雕塑專業方向多元細分的總體格局下,對基礎課程教學的內容及其方法的改革便提上了日程。
對于器物雕塑創作,我們需要的是對形體空間元素信手拈來的樣式積累和敏銳的感知儲備,創作者情感、觀念的有效表達須以形體、空間、材料作為其“根本”。那么,對立體造型語言的深入探討和研究,將給器物雕塑藝術創作帶來根本性的支撐。以前那種單一內容下的基礎訓練模式忽略掉對造型樣式與風格多元的研習和探索,從而導致學生表達能力的欠缺,形體空間語言的狹窄與匱乏。而器物雕塑專業則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純粹以立體造型與空間構建訓練為目的且與器物專業性質相契合的基礎訓練體系來作為器物雕塑專業材料創作課程教學的重要支撐。“塑造與表現”就是這樣一門課程。其中,“塑造”表示本課程是以泥塑為主的方式進行立體造型的推研訓練,而“表現”則是強調對形體與空間的主觀創建意識。通過對雕塑基于空間、形體的立體造型語言表達方式的系統訓練,提升學生的形體空間的把控能力,擴展他們的造型樣式儲備,使之逐步建立起對立體造型語言創意創新意識,并將其運用到器物雕塑藝術作品中去。
“塑造與表現”課程的內容設置是按照具象到抽象和抽象到具象的兩條主線進行規劃安排,具體分為四個階段,平均分布在三、四年級,四個學期的教學時段中,而每個階段都分成具象到抽象和抽象到具象兩個單元的訓練。本課程被設置在每學期開學后的第一到四、五周,即學生進入木雕、石玉雕、金屬等材料專業課程學習之前,使得每階段的訓練內容和要求緊扣隨后的材料及創作課程的需要。通過工作室前兩年教學實踐,不斷的建立并提升學生的立體造型素養,逐步加強學生專業語言的表達能力,為五年級以致后來的藝術創作作好意識、方法以及技巧的儲備。
具象到抽象的內容主線是以模特寫生為基本的訓練方式。從三年級的上期到四年級下期,分為四個階段四個單元作為課堂訓練內容,依次為:女人體站姿、女人體坐姿、女人體著衣以及著衣女子與道具。本課程里的“模特寫生”訓練在教學要求與目的上跟以前的人體課程截然不同。雖然訓練中也將真實的對象作為塑造的樣本,但本課程更強調學生在塑造與表現中實現主觀因素的釋放和個性化的發揮。從第一單元的60公分的女人體作業開始,要求學生以模特為依據,從形體、空間本質入手,加強對形體、空間的主觀處理。然后,二、三、四單元層層遞進,一步步強化這種個性化感受,并在塑造上融入更多的表現性因素,逐步完成從具象向抽象的造型樣式轉化。
另一面,抽象到具象主線也分為四個階段的訓練。它與具象到抽象主線并行,貫穿于本專業方向三、四年級,四個學期的教學時段中,并按照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的規律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依次為:單個幾何體的形變及組合、形體的融合及組合、肌理的介入及組合、以及形體的綜合表現四個單元。
雖然是兩線并行,但本課程總體上更趨向于抽象到具象的主線。因為,本條線里的內容涉及到更多抽象造型的探索實踐與樣式積累,這些抽象幾何體延伸開來的造型樣式與器物創作所需要的表現形式更加的契合。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借此形成對立體造型原理和規律的完整認識與理解,逐步達到對立體造型樣式積累與探索應有的廣度和深度。
結語:“塑造與表現”課程里兩條主線的作業內容與教學目的都是具體針對器物雕塑專業整體教學的需要來規劃與設置,具有明顯的雕塑專業的特點。它強調塑造技能和主觀表現意識并舉,強調分析、解讀形體的大局觀的養成,強調整體把控形體的能力與創新創意的意識培養,這些都注定了“塑造與表現”是器物雕塑專業教學最為核心的基礎課程。
參考文獻:
[1]《三維創造動力學》保羅·澤蘭斯基/瑪麗·帕特·費希爾(美)
作者簡介:
龔吉偉(1975.02-),男,漢族,重慶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雕塑藝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