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蓉
【摘要】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全球性的互動更為頻繁、整體社會經濟水準的提升與變化,讓藝術與人文教育的責任更大。本文以閩南皮影戲在義務階段中的教學實踐為議題,從傳承的重要性、傳承的方法、以及在我校實施教學實踐的成果與對未來的展望為立足點,旨在探究閩南文化傳承在義務階段中的教學實踐。以閩南皮影戲為載體的教學實踐不僅讓我們做到了文化的傳承,而且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拓寬了我們的研究視野和提升教學格調,并且有助于學生團隊意識的加強、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皮影戲 傳承 藝人 教師 課程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11-02
電腦網絡的普及,媒體資訊的膨脹、視覺符號的泛濫,使人們習慣于追求新、奇、酷、辣的表現形式,無節制的促銷策略和消費現象讓孩子們迷失在社會亂象中,此時,唯有親近藝術,才能讓被日漸異化的人心找到情緒的出口。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樣性正面臨著文化同質化的威脅,保護和傳承民族的優秀文化已成為政府的主要文化目標和重要教育政策。而閩南皮影戲是我們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如何傳承這以流傳千古的藝術呢?我們團隊開發了新的教學課程——閩南皮影戲,旨在為學生提供展示舞臺,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學生自我了解、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多元、批判和思辨的眼光來了解社會環境的種種現象,親近鄉土文化。下面我來談談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藝人進校園是傳承閩南皮影戲的源頭
藝人是源頭,利用傳承人作為典型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可以讓孩子深入了解藝人理念,接觸傳承人的創作過程,汲取知識拓寬視野,從而喚起他們保護、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另外傳承人與校教師能力互補,能形成課程張力。
藝人進駐學校好處多多。首先藝人掌握著高超的技藝,他們的樸素,他們身上具有執著的工匠精神,都值得學生學習。其次,現在學生動手能力差,藝人進校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再次,現在生活的步伐太快了,藝人的手工活讓學生學習“慢”是很好的磨煉。藝人走上講臺,向學生講解皮影技藝課,可以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打通優秀民間文化與“象牙之塔”之間的阻隔,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最后,藝人進校園能對閩南皮影戲與學校教育起到相互促進作用。藝人協助校內老師研發跨領域皮影戲校本課程,實施皮影戲教學活動;以演講、作品展示等方式,提升學生鑒賞創造能力并培訓閩南文化“種子”教師,提升皮影戲教學技能;協助策劃藝術教育及閩南文化推廣活動,開創校園特色課程。長期以往形成濃郁傳承環境,切實提升學生涵養。
學校與藝人形成伙伴關系、資源共享,形成多元滲透的學習方向。老師和閩南文化傳承人成為學習專家,學生為主體、家長為輔助三者形成學習共同體,共同體協同[1]發展,會給學生以新的體驗,極大推進學科滲透。
二、教師是傳承閩南皮影戲的重要角色
閩南皮影戲的革新與優秀劇目的產生全仰仗全體教師的傾注與投入。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應當具有系統觀念和廣闊的視野。在深入和掌握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善于體悟、思考,并親身參與實踐的有心人。那么如何有效的進行閩南皮影戲的傳承呢?
1.教師團隊要形成合力
教學是傳承閩南皮影戲的最佳方式。我校的皮影戲工作坊從美術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始,結合語文、音樂、英語、物理等領域從5人社發展到10人社。教師嘗試團隊方式的整合,致力于課程統整[1]。
我們團隊形成了如下的運作模式:a.任務的分工;b.語文老師指導劇本創作;c.美術老師依據學生劇本角色指導制作戲偶、道具、背景;d.音樂老師指導配樂、口白、操作,最后完成展演。實施過程中閩南皮影戲傳承人協同合作教學。
教師需要不斷精進教學能力,學習劇本編寫技巧、說演故事的技巧、皮影戲偶的制作等學習,還要用業余時間參加各種校外專業成長活動,通過經驗分享、擴大參與層面,為使非團隊的一般教師也能增進對閩南皮影戲教學能力。一般教師習得技巧后,亦樂于在班級嘗試使教學更活潑。團隊教師定期聚會進行專業對話,彼此交流創意教學或是教學新點子,針對教學中的疑難問題等尋求共同解決之道。研發校本課程和教具。不斷投入研究,積極推廣閩南皮影戲在義務階段的教學。
2.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研究性學習
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師在自己的每節課中,不應一直講課,而應該用耳朵、眼睛去聽每個孩子的心聲,并且肯定孩子的存在。[2]教師在如何開展教與學的活動之前,先要思考學習要達到什么目的?關注預期學習結果,這樣才能產生適合的教學行為。[3]因此教師在閩南皮影戲課程的教學中,首先,采用問題式的學習,提供實際問題啟發學生,讓學生從“做中學”來進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其次,游戲教學,創作故事是最難的環節,學生能力有差異,我們采用小組合作、故事接龍、趣味調動,增強學生的創作信心。然后,圖解教學,引導學生以簡單的圖像、線條、畫出故事結構圖。
引導學生把自主學習研究的心得感受即時回饋,此做法有利于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與表達溝通的能力。引導學生合理分工、共同學習,讓學生更有效參與團隊討論。引導學生尋找解決群體所需要資訊與策略,減少學生盲目摸索、嘗試錯誤的機會。引導學生整理出整個解決問題過程與學習成果,整理成完整的學習檔案、編撰成書或辦個發表會,勇于秀出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
三、課程是傳承閩南皮影戲的依托
閩南皮影戲校本課程是結合閩南地方皮影戲的資源、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教師自主研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特色校的形成,創建獨一無二的特色課堂;有助于教師專業的成長;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從劇本創作、角色揣摩、戲偶操作,逐一完成一出屬于自己的皮影戲。
以下是我校閩南皮影戲的校本課程示例:
分四個課程單元:
a.認識閩南皮影戲及其價值
了解閩南偶戲的歷史發展;閩南傀儡戲的藝術;閩南布袋戲的繁盛;閩南皮影戲的演變;閩南戲偶的類型、分布與特點。課程進社區、進博物館,進閩南皮影戲傳承人的工作坊。了解文化共同體[1];了解何為紙影戲,整個過程中孩子由認識到了解到愛護和尊重閩南的傳統文化,增進孩子對故鄉土地的情感。通過了解激發保護欲。
b.閱讀劇本改編創作
在讀寫結合的閱讀中自創劇本。經典是最好的范本,借助經典繪本研讀角色分析、情節解構、轉折經營、結局鋪陳四個步驟,引導創編成自己的編劇,進而共創新劇。
c.皮影戲偶制作操作
經由故事讓學生設計偶、制偶到操作偶,在人偶合一的過程中,讓孩子表現自我,培養自信,滿足學生對手作的需求。為了教學生紙偶、操偶,教師自己也要投入創意制偶增能培訓。在親自體驗之后,才會發現孩子創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教學相長的同時增強教學權威性。
d.戲劇劇場節奏和配樂
演出是最深度的學習。佐藤學說:藝術課程的老師教學不應只是唱完、畫完、演出這個單元,而是應該有延展性的教學、跨越的學習。[2]以體驗式教學為主,分組討論各自的情境聲音,聲音的主配角區別。
四、學生是閩南皮影戲傳承的希望
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是民族的希望所在,這是人們普遍的認知,唯有培養下一代,才能薪火相傳,具體落實“以人傳藝”和“以藝傳人”。學生模仿能力強,天生愛表演,渴望表演, 閩南皮影戲這種民間藝術無疑是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應用在學生的教學課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教學效果。從雕刻戲偶到成形演出的過程,涵蓋了太多的課程內容,例如雕刻戲偶包含了線條、構圖、繪畫、色彩、雕刻等美術項目,經由學生勇于嘗試不同媒材創作,作品呈現多元化。給傳統的戲偶注入一股新活力。戲偶展演的時候,學生通力合作、均能從生活中取材,上網查各種資料參考,再發揮創意,在原本單調的故事中加了許多趣味的元素,特別在編劇、對白、道具、音效等方面的創意展現,讓人深深的感受到,學生的潛能實在是無限。只要給學生們藝術的舞臺,給他們發揮創意的空間。相信他們,他們就能展現潛能。
我校的皮影工作坊的成立,使皮影戲的校本課程與想法得以延展。在活動中全校師生了解閩南皮影戲的淵源,欣賞影戲之美,并能制作戲偶演出,藉以傳承發揚閩南文化。未來我們將繼續落實“以人傳藝”, 和“以藝傳人”。集結全體教師、學生和藝人的力量,充分利用閩南皮影戲的文化資源與地理優勢循序漸進地向周邊展開推廣工作,遍布全市、全省。
參考文獻:
[1]陳怡倩.《統整的力量》.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08.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長春出版社.2003.01
[3]格蘭特·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