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詩詞單元部分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本文就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改革,旨在突破自我,也是為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新要求做了嘗試。
【關鍵詞】中職 語文 古詩詞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51-01
中國古代詩詞一般都有人文性特征較強的特性,學生文本所選也盡是人類優秀思想的成果,這些對中職學生,無論是在道德修養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修為氣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可以滋潤學生的心田。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將美好的事、物內化到學生的心靈,使之感受善,感受美,感受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古詩詞教學改革方法與實踐
1.從學生學習興趣入手
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只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眼睛是好奇的、有神的,什么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呢,首先是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把課堂的主角調動起來,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老師首先從作者蘇軾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側面入手,將蘇軾與佛印、蘇軾與蘇小妹的民間小故事作為導引,調動大家的學習興趣。從小故事中同學們不僅學會了總結,而且與作者蘇軾有了親近之感,也是從故事的側面,同學們對蘇軾有趣、瀟灑從容、超脫豪邁的特性有了近距離的感受,對所學內容也充滿了熱情,誦讀文本內容有了進一步的感悟。當看到同學們模擬作者蘇軾站在江邊,心中滿懷豪情壯志大聲的朗誦出“大江東去,浪淘盡……”。讀著蘇軾的這篇經典,聽得出,同學們的情感儼然融入到作者的寬闊胸襟當中去了,課堂效果很好。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中,老師作為“助推器”、“導航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一步的探究學習就相對容易銜接了。
2.從古詩詞自身的特點入手
古詩詞也是我們民族最精粹的文學樣式,融飽和的感情、高超的藝術、豐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語言于一體,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詩詞貴有意境。尤其古詩詞,無數詩人騷客把自己對人生、對事、對物、對情的銘心感悟充分宣泄在字里行間,詩詞是情感的寄托,詩詞是思想的結晶,詩詞是生命的載體。古詩詞的教學課堂中,用虛擬情境的手段和方式,人為地再現文章意境,利用語言,聲情并茂地虛擬情境,讓學生在理解、領悟課文內容。
教學中,嘗試用想象、猜測的方式來引導。如學習北宋專業寫詞作家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這是詞人南下時與情人長亭送別的情景,是一曲抒發離愁別恨的絕唱。引導學生猜測、想象其中的分別情景:季節——深秋,地點——長亭,時間——夕陽西沉的傍晚,氣候——驟雨剛停,蟬兒鳴叫。學習這篇古詩詞的時間正好是深秋的季節,記著那天早上剛好一場秋雨過后,天氣寒意正濃,剛好非常容易的營造出一個悲涼凄清的氛圍,同學們先猜測才子佳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手拉著手,說不出話,只是淚如雨下,感受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典型藝術境界。
在猜測與聯想之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提升,對所學文本有了深一步的理解,興趣濃了,作品情感有了、作者情感體驗了,帶動學生積極思考,思維調動起來,學習不再乏味,課堂也因此充滿趣味。
3.設計實踐活動,將學生引入進古詩詞學習
古詩詞的學習中,大家已經習慣將古文意思翻譯成現代白話文,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理解古詩詞有一定幫助,但學起來既牽強又死板,學習熱情也不高,與現實還是有距離感。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很強,在課堂上,只要是用語言表達還不夠的,老師鼓勵同學們盡情的用行為動作來表演。根據學生的特點,用模仿、表演的方式更深刻全面地去理解文本、作者自身的情感,很好的提高教學中對古詩詞的鑒賞的能力也是教學中的一個突破。
二、在古詩詞教學改革中的思考
詩是言志的、抒情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生活需要詩情、詩意、詩韻。而古詩詞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滿眼詩意、滿懷詩情、滿口詩香,在生活中品詩,在品詩中生活,詩詞才能成為學生生活中的精神追求,變為學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平時在校園里,也可以鼓勵學生組建起詩詞社,開展豐富多彩的古詩詞誦讀和賞析活動,可讓語文教學真正能為學生在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做到指物誦詩、感懷吟詩、即景背詩。老師一定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善于發現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閃光點,及時送上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古詩詞學習的趣味。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參與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再將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多體現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學改革的實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華.優秀文學作品賞析[M].中國青年出版社133.
[2]趙仲才.詩詞寫作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
[3]羅立剛.戀上古詩詞[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32.119.
作者簡介:
王偉慧(1968.10-),女,寧夏中衛人,法學學士,寧夏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