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偉
【摘要】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一般是7~12歲的兒童,因此,小學語文教材中有80%的內容是兒童文學作品。由此可見,兒童文學的讀者和小學語文的學習者是同一人群。為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作品作用的發揮,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才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本文就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兒童文學 小學語文教學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62-01
在小學教育階段,語文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為培養其文學素質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占據較大的篇幅,學生學習豐富的寓言故事、兒歌等語文內容,能夠有利于其對語文知識的全面理解,因而兒童文學深受人們的重視。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意識到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之間的聯系,語文教師通過合理利用兒童文學資源,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兒童文學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
兒童文學是專門為未成年人服務的一種特殊文學,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因此,文學作品的內容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和心理,作品的內容也必須反映兒童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等。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通過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進一步了解兒童的性格和心理。所以,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教師走進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此外,兒童文學還可以喚回教師的童心。在小學教學中,具備童心是對教師的基本心理素質要求。教師要想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理,就必須具備一顆童心。而兒童文學作品中有大量描寫童真童趣的場景,通過閱讀作品,可以將教師帶入美好的童年世界,從而喚起教師泯滅的童心,使他們更加熱愛教育事業,同時也更加熱愛兒童,體會兒童的內心世界,走進兒童的生活。
二、兒童文學有助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
兒童文學作品是小學生的好朋友,能夠引領小學生認識生活、認識世界、接受生活中的真理。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從而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能夠讓學生主動的將人類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在小學教育中,尤其是語文教學中,文化內化的關鍵在于小學生人格的養成和發展。兒童文學作品可以促進小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健全,為小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小學生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會被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動,從而領會到生活的真善美,更加深切的領會到生活的意義。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過程。
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底蘊,同時我國的文化教育歷史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背景,不論是古代教育中的私塾教育,還是現代教育中的大眾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頌揚文化就是英雄主義,從古代教育中的《山海經》中炎黃五帝,再到現代教育中的“感動中國”,這些文學書刊都是對我國歷史優秀任務品質的傳揚和贊頌,比如:古代教育沒有文學讀物,是通過石碑記錄英雄傳記,目的在于培養兒童見義勇為,勇敢正義的性格特點;兒童文學雖然并不是語文教育中的指定課本,但是卻在樹立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上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特別是對于英雄主義的贊頌,所以文學讀物是促進語文教學的重要輔助性工具。
三、兒童文學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審美觀念
文學作品的美體現在作品的內在,沒有美也就沒有文學。兒童文學作為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也遵循著美的規律,主要表現為作品中形態美和藝術美等方方面面。關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培養小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以及社會美的感受能力,從而有助于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增強他們的生活情趣。
例如,在講解安徒生童話《野天鵝》這篇作品時,作品中的艾麗莎以純美、善良的內心贏得學生的喜愛,在解救哥哥的過程中,她忍辱負重,受盡了各種考驗,為了哥哥的生命將自己的安全置身事外。艾麗莎這種堅定勇敢、敢于犧牲自我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小學生,對學生起到深刻的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作用,作品的內容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不斷豐富小學生的詞匯,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還能夠啟迪兒童身上富有創造的思維,在兒童思維培養和視野擴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石月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小學語文教學法”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4,(3):123-125.
[2]李學斌.兒童文學: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建設[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