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婭俊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關鍵詞】核心素養 閱讀教學 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97-02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理解,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興趣,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源泉。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學習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在語文教學中營造和諧的氛圍,影響、感染學生,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質的根本動力,又是其創造才能的“催化劑”。可以說,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學《負荊請罪》一課后,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排演這個小話劇。學生學習劇本后,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人物的性格品質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于是,我組織學生準備一些簡單的道具,布置了簡單的舞臺,便指導他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以此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劇中人物的性格品質的把握。這樣,通過表演小話劇,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極大樂趣。
二、閱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石。
語文科一定要守住語言學習、據于文本,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其他都是從這里長出來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學生把書讀好,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把課文讀通,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想象畫像,在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語文離開了讀,那就失去了語文的味道。教師要指導學生切切實實地把書讀好。《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三、積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積淀。
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對于他們來說,大量積累語言、豐富和發展語言能力,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愿背下一部詩集,而不愿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們要讓學生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做到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并重。文本中出現的古詩文必須熟讀成誦,經典詩文背誦和積累更是不可或缺,特別是國學經典的積淀。
四、思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靈魂。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準,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后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桂花雨》一文中寫到: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可是母親卻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滿山的桂花竟比不上家里那一棵桂花的香氣濃郁?為什么母親會這樣說?在不斷的思考中,理解到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五、實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展示臺。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故教師應樹立大語文觀的觀念,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運用語文。譬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后,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這樣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給老師寫一封信,感謝老師對自己的教育和培養之恩。通過這一次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寫信,掌握了書信的基本格式,而且培養了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起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我們只有在循序漸進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才能讓學生都能乘上書籍這艘巨帆,在閱讀中盡情遨游于知識的海洋,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