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素質教育的時代大背景,越來越多的高校引入了瑜伽這一課程,旨在助推大學生這一群體心理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其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一背景下,要求高校瑜伽教師牢牢把握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成長特點,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以及教學能力,才能更好的契合廣大學生日趨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瑜伽教學的開展實況,探討了培養瑜伽教師職業素養,提升其發展潛力的具體策略,希望理論的研究,可以對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高校瑜伽教師素養;發展策略;現存問題
現階段,瑜伽在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出來,其所具有的較高美學價值以及藝術欣賞特征,并且在培養大學生身心素養層面所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使得大學生十分熱衷于選擇這一課程。但就現階段我國各所高校瑜伽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來看,大多還未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相關課程開設育人價值的實現。基于此,立足于我國各高校瑜伽教學工作的開展實況,探討提升瑜伽教師綜合素養的具體策略,有著較高的現實價值與實踐意義。
1 高校瑜伽教師現存問題探析
實踐證明,現階段我國各所高校瑜伽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以及教學能力,還未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無論是專業理論知識的積淀,還是融合多學科知識的能力,亦或是教師自身的品行道德,都很難較好的服務于實際工作的開展需要,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科開設育人價值的實現。具體來說,首先,許多高校瑜伽教師并不具備較為深厚的理論積淀以及較高的專業技能,很難滿足體育專業學生專業化教學需要,甚至于一般學生的教學需要。其次,教師所沿用的教學理念模式以及具體方法凸顯出單一老化的特點[1]。具體來說,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單向灌輸方法,即由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理論傳輸與技能指導,未能充分激發學生這一群體的積極性以及主觀能動性。最后,許多教師并不具備融合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解剖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極易導致學生出現損傷的現象,實際學科的育人價值大打折扣。總而言之,上述問題的普遍存在,使得各所高校瑜伽課程開設的價值大打折扣,很難較好的服務于大學生這一群體日趨多元化、層次化、個性化的成長與發展需求,而如何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則是本文理論研究的重點所在。
2 高校瑜伽教師素養提升策略探究
2.1 深化專業認識
人們常說: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換句話說,要想從源頭處提升高校瑜伽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以及教學能力,首先必須確保該項目的專任老師可以正確認識這一項目的運動特點以及功能價值,并以此為指導,更有針對性的編排教學內容、設置教學進度、選用教學方法,更加契合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成長與發展需求。具體到瑜伽這一項目的教學來看,其是在音樂伴奏與引導下的一種規律性、規范化運動,這一項目教學開展凸顯出節省運動場地、內容簡單可行的特點,并且在長期的技能訓練下,可以提升運動者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其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與飽滿的熱情參與到生活學習中來[2]。這一項運動對于大學生的價值主要凸顯在以下幾個層面,首先可以對其體內機體的各個系統進行積極調節,例如可以借助于呼吸這一途徑,充分交換體內的氣體,提升體內氧氣的利用率,達到緩解疲勞、提升機體生理機能的目的。其次,在長期的規范練習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更加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為其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瑜伽項目的學習還有利于提升大學生這一群體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其在練習過程中獲得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2 提高專業素養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所以對于高校瑜伽教師來說,其職業素養的基礎在于深厚的專業積淀以及較高的專業技能。而這一目的的實現,一方面需要各所高校把好瑜伽教師的用人關,明確相應教學崗位的用人門檻以及工作標準,堅決落實持證上崗的用人原則,從源頭處提升高校瑜伽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在此基礎上,應當借助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業培訓活動,例如專業交流會、教學技能大賽等,確保各瑜伽教師可以接觸到該領域內的先進理念與前沿技能,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水平、責任意識以及創新能力,更好的服務于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除此之外,就高校瑜伽教師自身而言,應當加大學習力度,一方面要確保自身的示范動作標準、規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授課過程中應當采用簡練通俗的語言進行講解,并且采用正面、側面與背面示范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而引導同學們逐步具備較高的瑜伽素養,提升其技術展示的藝術性與規范性。除此之外,還需要掌握有關該項目運動特點的運動人體學科專業知識,從而幫助同學們科學開展熱身活動,降低學習過程中出現拉傷等運動損傷現象的概率,為其身體素質的提升提供堅實的保障。
2.3 優化教學模式
高校瑜伽教師素養的提升,同時也反映于其教學水平的高低。基于此,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應當牢牢把握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發展需要以及興趣愛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多種反饋信息的全面整合以及科學利用,即及時跟進不同學生的動作展示情況,幫助其提高動作質量,消除錯誤或者是多余的動作,避免問題的擴大化發展。在此基礎上,應當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價值,即可以通過課堂構建、角色扮演以及過程記錄三個環節,在教學全過程中營造起良好的實踐氛圍,引導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3]。最后,在課程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打破原有考核評價機制的桎梏,積極探索一條同學生們個性化發展需求相結合的考評體系,具體來說,一方面考核內容的設置應當凸顯出針對性與個性化的特點,即由不同學生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選擇相應的考核項目,避免一概而論式的考核。其次,不能單純的以學生的技術水平高低為評分標準,而應當輔以學生日常課程的參與情況、學習熱情、團隊協作能力等,全面考量之后得出較為客觀且準確的分數。最后,教師不應當作為教學評價的唯一主體,而是可以由其他瑜伽教學老師、同學以及學生自評共同組成,最終提升同學們參與瑜伽教學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將這一學科的專業育人價值落到實處。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想提升瑜伽這一體育項目在高校中引入與開設的育人價值,就必須全面提升高校瑜伽教師的綜合素養以及教學能力,使其以較高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責任意識以及創新水平服務于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這也是有關主體應當全面研究與深入探索的問題所在。
參考文獻
[1]李樹一.簡析高校瑜伽選項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運動,2017(22):101-102.
[2]王小鵬,周云鶴,王會儒.我國大學體育課瑜伽教學中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運動,2017(18):99-100.
[3]黃婉,趙芳.探析高校瑜伽教師的素養及發展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5):89+91.
作者簡介
杜焱鑫(1986—),女,漢族,湖北宜昌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